“亲子连线·这1年”系列报道
2017年06月15日 14:47:18  来源: 李海涛
【字号  打印 关闭 

    代表作一

“再拼一两年就回老家买房”

    【编者按等】 临近岁末年尾,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即将或已经返乡,他们的留守子女也即将或已经与他们见面。这一年农民工们有什么新收获?遇到哪些难事?还有什么样的新期待?留守儿童们有哪些快乐和悲伤?他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父母子女之间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说。为了更好地反映农民工和留守儿童这一年的亲情互动,本报从今日起开设 《亲子连线·这一年》栏目,陆续刊出他们的故事。

    本报记者芦晓春文/图

    晚上8点多,田军的手机里又响起了订单提示音,他匆匆地看了一眼,放弃了抢单,继续开着载着货物的面包车驶向预约的目的地。  

      “已经接了两个单子了,送完这趟就不接活了,跟闺女约好了今晚要通电话。”来北京7年,田军的重庆口音已经不明显。

    34岁的田军现在是北京大兴一家暖气片公司的仓库保管员,自去年他与某家同城生活服务公司签约成为一名速运司机后,周末和每天下班的时间里,一部手机加上一辆面包车,便成了他赚取额外收入的主要工具。

    “当初来北京,就是觉得这儿赚钱机会多,像这种手机上就能接到送货订单的事情,在老家很难想到。”田军感慨道。他说,有个周六他一天共接到了12个单子,“那天真是运气好,从早上7点多到晚上9点,一直没停下,差不多赚了2000块钱。”

    在老家重庆万州的乡下,田军的两个孩子,8岁的女儿思语和4岁的儿子小浩,成了他和妻子在北京最大的牵挂。最多不超过两天就打一次电话,也成了他们与孩子雷打不动的约定。

    “有时候女儿受了委屈会在电话里掉眼泪,那个时候我心里就酸酸的。”一脸憨厚的田军,说起自己的俩孩子,心里总会泛起丝丝愧疚。由于在北京很难入小学,他的两个孩子都被送回了老家。田军说,每次打电话,他和妻子都不敢过问女儿的学习情况,“因为没有帮孩子辅导过,只要她过得开心我们就知足了。”

    回去的路上,田军打通了老家的电话,没出他所料,这次还是女儿抢接。“爸爸,学校今天放假了,你和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啊?”电话那头是思语急切的声音。

    “这月底就回,还有10天。”接着,田军又像往常一样,与女儿聊起了各自最近一两天的生活,虽然都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但父女俩却很有得聊。

    在电话里,思语告诉记者,这一年最开心的事,是和弟弟一起来北京跟爸爸妈妈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暑假,“去的前一晚心情特别激动,脑子里想着爸爸妈妈,还有去哪儿玩。”她嘻嘻地笑着说。

    思语说,她把在北京过暑假的点点滴滴写成了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舍不得离开北京,是因为不想离开爸爸妈妈,多希望这个假期再长一些。”这是思语在作文里写的最后一句话。

    田军说,这句话触动了他和妻子的内心,两人决定这次回老家,“衣服、书包、文具,吃的,只要孩子喜欢的,多带些回去,就是想给他们一些补偿。”

    与记者道别之前,田军吐露了内心的想法:“再拼个一两年就回老家买套房,在家创业,不能再这样继续耽误了孩子的教育。”

    【记者手记】 如果有一天点个外卖而没人送餐,网上购物却没有快递员,想搬家但找不到师傅,想象一下,你会不会感到焦虑? 在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大都市,我们的生活也愈加依赖他人提供的服务。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是很多像田军这样的年轻农民工兄弟,是他们的勤劳让城市生活变得更方便。 城市让他们学会了许多新技能、新本领,也让他们多了几分牵挂和落寞。因为背井离乡,他们的孩子还留守在乡下,思念与乡愁只有在电话里得到些许安慰。 又是一年返乡时,祝愿农民工兄弟早日顺利踏上归途,让家庭团聚的欢喜消解他们一年的疲惫和寂寞。

    代表作二

老魏的烦恼与小魏的心事

    1月20日,寒潮来袭,细雨蒙蒙。广东广州火车站站前广场上,临时搭建的候车大棚下,人头攒动、步履匆匆。距离开车尚有3个多小时,老魏一家人还进不了候车区,只能先坐在广场东侧一幢建筑物下避风。儿子小魏的目光始终没离开手机,朋友圈的信息在他指尖下源源不断“冒”出来。“现在的孩子都这样。”老魏叹了一口气。

    和更多时间只是对着手机沉默的小魏相反,操着浓重湘音的老魏很是健谈。他说,自己的家在湖南邵阳雪峰山下,小魏是家中独子。15年前,老魏和妻子来到广东打工,先后辗转惠州、广州、东莞等地,最终落脚在了珠海。说到“落脚”,老魏尤其加重了语气。因为对他来说,这两个字的意义非同寻常。2015年,老魏夫妻倾其所有在珠海买了一套房,虽然地处远郊,但毕竟算是在这个打拼十来年的城市扎下了根。更让老魏感到欣慰的是,买房解决了儿子上学问题,之前一直在老家学校读书的小魏得以入读珠海一所重点初中。不过,让老魏有些烦恼的是,虽然一家人总算团聚,儿子也揭掉了留守儿童的标签,但父子俩之间的话却越来越少。

    今年,为了帮助小魏学习,老魏狠狠心给儿子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从那以后,小魏放学便一头扎在电脑前。“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老魏说,自己读书少,根本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有时说他两句,立马就摔门而去。”妻子总是劝老魏,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有点叛逆是正常的。但老魏却很想知道,怎么才能走进儿子的心里。

    几经沟通之后,小魏终于开了口。他把记者拉到一边,倒出了埋藏一年的心事。小魏说,他其实还是很感谢父母能把自己接到珠海生活。小魏从小就喜欢摆弄乐器,而“老家的学校连音乐课都开不全,在珠海,我很快就参加了学校的乐队。”小魏说,自己吹的黑管虽然质量一般,但也花了父母1万多块钱。然而,在小魏心里,却始终有个疙瘩解不开——“在同学面前,我总会有些莫名的自卑。”原来,小魏的同学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不仅家庭条件好,父母职业也都不错,不是白领就是金领,而老魏夫妻一个做废品回收,一个是环卫工,这让小魏总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我从来不敢和同学谈论父母是做什么的。”小魏说,他也知道这样不对,“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可是每每想和父亲好好谈一下,总是话到嘴边不知如何开口。

    “不说了,我们还要赶火车。”另一边,老魏站起来,招呼着小魏。寒风中,一家三口拖着重重的行李,向候车室走去。

    【记者手记】 伴随积分入户等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渐次落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成为“随迁子女”。对于这些突然进城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仅要适应新的老师和同学,还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自卑、孤独、失落——当社会发展的曾经断层投射于孩子羸弱的身躯时,政府、社会、学校与家庭是否应该为迷失于都市森林的幼小心灵找到温暖的港湾?对于老魏父子,他们之间的“冷战”想要终结,目前的关键仍在于父亲放下身段、转变方式,多交心、少指责,别让小魏身在城市,心在“留守”。

    代表作三

祖孙三代的“迎春茶话会”

    腊月二十三,传统的小年。这天晌午,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从山东省诸城市林家村镇瓦店村村民管恩海家里传了出来。咋回事?原来是老管家正在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炕头“迎春茶话会”,记者作为“特邀嘉宾”列席会议并记录了这颇有创意的生动场面。

    “谁也不愿意一直在外漂泊着,再说咱不但有管理经验,而且有一定市场资源,回乡创业应该没问题。”今年43岁的管恩海从1998年起就在诸城市内一家鞋厂打工,由于工作突出,短短4年时间就从一线工人提拔为主管人力资源和技术生产的副总。在公司虽然有了令人羡慕的职位,收入也很高,毕竟是给别人打工,对未来的发展心里没有底。

    一家老少刚落座炕头,心直口快的管恩海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两年,我带领村里老少爷们儿,大搞空间立体种植养殖,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现在的‘花果山’,这多亏了全家人的支持。明年,我打算分四个板块进行精准开发。一是果树种植;二是中草药种植;三是动物养殖;四是旅游观光采摘,合作社计划再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农艺师、防疫师和营销专业人员各一名。吸纳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家庭困难的人员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共同把这个好项目做强做大。”

    年逾八旬的老父亲看了一眼坐在身边的老伴,慢声细语地说:“咱老眼光看不透新形势,看来,恩海返乡创业这条路是走对了。当初,我只是觉得儿子放着副总不干,偏偏跑到荒山野岭瞎折腾,乡里乡亲的会笑话,看来是我的观念老了,错怪了孩子。”

    “其实,家乡的平台更宽广。”老实不多说话的媳妇也开了腔,“以前在城里打工时,恩海每天上班下班,日子过得像机器人,单调枯燥。回到老家,最大的收获是让一家老小有了家的感觉。公婆都已经80多岁了,孩子也快

    升高中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心里很踏实,这是最让我们感到幸福快乐的事。”

    “爸,您去年获得了潍坊市兴农创业大赛‘返乡农民工创业奖’和诸城市‘龙城创业好项目’二等奖,俺在同学面前也觉得特有面子。今年俺就要升入高中了,在学习上再加把劲,也朝着前三名努力!”不善言语的儿子管浩博也打开了话匣子。

    “合作社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规模和业绩发展很快。2015年,产值突破百万元大关。同时,合作社为20多名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管恩海高兴地说,下一步,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实现农产品就地升值。

    祖孙三代,你一言我一语,盘算新一年的规划,憧憬着美好的新生活。不知不觉时针指向了11点,老管家的炕头“迎春茶话会”接近尾声。“儿子,还不快去放鞭炮……”管恩海一边说,一边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声和着鞭炮声,在农家小院里荡漾着……

    【记者手记】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儿子管浩博就从父亲那里学到重要的一课,知道了要在学习中拼搏奋进。孩子是父母最深的牵挂。上有老、下有小的管恩海,现在每天回家都有了别样的滋味,牵挂和被牵挂的感觉为他的工作和生活注满了温情。 山东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但现在,像管恩海这样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在少数。他们带着技术和经验返乡,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返乡创业,带活了多个曾经的“留守”家庭。现在他们都像管恩海一样,实现了自己的团圆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7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