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进社区 为何遭冷遇
2017年06月14日 13:19:35  来源: 贵州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名医进社区 为何遭冷遇

    名医进社区 一下午仅看两位病人 为何遭冷遇

    贵阳市一医心内科主任在门诊时一号难求,坐诊花果园和沙冲社区医院却闲得发慌。

    鲁玉明,是贵阳市一医的心内科主任。他名声在外,门诊一号难求,很多患者早上7点过就会守在挂号窗口抢号。没想到,两个月前鲁玉明和该医院心内科其他专家轮流到社区坐诊时,却遭遇“滑铁卢式的窘境”,尽管社区医院免收挂号费,可一下午,他仅仅只看了两位病人。

    专家组团下基层,目标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出发点是好的,可老百姓为啥不买账?记者展开调查。

    在医院值班患者早上7点就来排队

    11月14日,10:30分。

    记者在贵阳市一医门诊部心内科诊室门口见到,候诊椅上坐着七八位患者。63岁的何银秀说,早上7点过女儿就来帮她挂号排队,她9点过赶到这里,已经等待了一个小时。

    护士面前的小桌上,何银秀的病历前还有两位患者。

    一名护士告诉记者,鲁玉明每周只看周一上午的专家门诊,限号20个,早上8点正式坐诊。担心挂不上号,很多老病号、新患者采取预约挂号的方式或者早上7点过来排队抢号。“排不到又要等一个星期,有些来晚了只能和窗口的人说情,帮忙加一个号。”

    截至记者采访时,已经加到24号,直到最后一个患者离开,门诊加到了27号。

    诊室内,43岁的鲁玉明正和一名中年男子交谈。“哪儿不舒服?发现血压高多久了?”他一边问,一边拿出血压计给男子测量血压……

    记者掐表一算,这一次他看病时间有10分钟,很少生硬的问答,整个过程更像是拉家常,偶尔带点小幽默,患者时而不好意思挠头,时而哈哈一笑,最终医生得到的资讯相当多。

    患者因高血压时间偏长,需要采取高血压二级预防,在此之前,医生建议做一个常规检查包括肝、肾功能以及血脂、血糖、尿酸的参数。

    男子有些紧张地表示,他在半多个月前做了体检,这些项目都检查过了。他问:“我拿体检报告给您看行不行?”

    “行啊,”鲁玉明爽快答应:“如果都做过就没有必要重复做,你早点拿来给我看。”

    说罢,他又提出4点预防建议。

    对于这次就诊,男子很满意:“鲁主任果然很细心,说话也很温和,尽管我讲了一些无关病情的话他也没有打断、催促,让人觉得很尊重患者。”

    男子刚起身,一名坐在诊室门口的候诊老人便急忙走过来,生怕被别人抢先一样。

    “老太太慢点,哪里不舒服?”几乎是无缝隙的对接,鲁玉明开始问诊下一位……

    从10点半到12点,鲁玉明共接诊了10位患者,他忙得团团转,刚开口询问病情,门口冲进来一位患者高喊着:“医生,这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这边刚解释完,那边病人又拉着他说个没完,或者有其他科室的医生请他帮忙看看检查报告。

    记者观察到,在这1个半小时里,他一分钟也没休息,一口水没喝,一次厕所没上。

    坐诊社区医院:一下午只看了两个病人

    和在市一医陀螺似的忙个不停相比,鲁玉明在社区医院坐诊时,诊室格外安静。

    今年,南明区与贵阳市一医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务实开展工作项目,从9月14日起,贵阳市花果园、遵义、沙冲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正式挂牌为“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协作医院”。市一医专家团队进入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坐诊、查房、带教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三个社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

    效果如何?9月份他在花果园社区坐诊:0个病人,同月在沙冲社区坐诊,2个病人。

    11月17日,再次轮到鲁玉明在沙冲社区看病,14:00-17:30分,记者跟随他看了半天门诊,一共两个病人就医。

    因为没有患者,鲁玉明显得有些不适应,他一会儿打开手提电脑写年终总结,一会儿站起来走两步活动筋骨,一会儿又走出诊室朝门外张望,好容易盼来了一对老年夫妻,结果人家是来看感冒的。最终,鲁玉明只能无聊到看医书打发时间。

    患者埋怨:有这种好事怎么不早说

    “三甲医院专家下基层,出发点是好的,推动分级诊疗改革,为缓解辖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产生积极作用。”鲁玉明说,但经过2个月的实践,不仅是心内科专家,包括呼吸内科的医生也跑来诉苦,称“没有体现价值”。

    “坐在社区里基本无所事事,最多时候就四五个病人”,这让大家感到困惑、不解和沮丧。

    医生是三甲医院的医生,社区医院还免除了挂号费,为什么就吸引不到患者呢?

    14日,记者在市一医采访时,发现其中有人是从经开区赶来的,从距离上说沙冲社区更近,为啥愿意舍近求远?

    经过现场的小调查,大多数人是这样回答:“啊,鲁主任到社区医院看病?”“免费呀,不需要排队,这种好事怎么不早说?”很多患者埋怨,他们并不知道专家下基层的消息,否则“早去了”,另有一小部分患者则是担心专家到社区只能保证软实力达标,但社区医院的检查设备等硬件没跟上,最后还是得回大医院做检查,与其如此折腾,何不干脆“一次就位”。

    “其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基础检查都能完成,但市民不愿意来,情愿挤破头上大医院排队,归结到根本上就一个意思———没有形成意识。”沙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吴红坦言,沙冲社区下属6个居委会,有3.9万人,但其中绝大多数人对于“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没有概念,而是无论大病小病都要进医院,甚至连大医院的专家来社区也不相信,非要到市一医看见了才放心,她也不明白了:“医生还是那个医生,难道我们这里还是山寨的不成?”

    此外,现实中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包括社区宣传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头小等,而且因为现代人防范心理比较重,尽管该中心制作了很多张“三甲医院专家诊疗便民服务卡”,可是一发放,人家连内容都不看,以为是搞推销的转身就扔。

    加强宣传破解困局

    记者就在沙河辖区的玉厂路采访了14位路人,其中9人坦言,确实是对社区医院不太信任,担心医生技术不过关,把小病“治”成大病,那还不如一开始就去大医院。另有3人表示,社区医院优势是离家近,但缺点是常用药都是基本药物,无法满足大部分疾病的需求。“我需要的药都没有,那又何必浪费时间来呢?”受访者李女士说。

    采访中,只有两位老人表示会到社区医院看病。

    但是,当记者假设社区医院坐诊医师是三甲医院的医生时,几乎所有人话锋一转,表示“到社区医院看病,也很好,很方便。”并且能在家门口免费看名医,实在太幸运了。

    对此,鲁玉明表示,只要加大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优质医疗资源在社区的消息,相信诊室很快就会“热闹”起来。但要养成群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意识,必须从社区医生着手。

    据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分级诊疗制度,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

    但在现实中,社区医生因为业务能力不强,很难取得患者的信任。

    此次市一医专家组团下社区,不仅只是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制定“传帮带”计划,让社区医生跟着专家一起学习诊疗、处置病人,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业务能力。

    “我相信经过双方的努力,终有一天,社区医院将发挥应有的初诊作用,三甲医院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疑难杂症的患者身上。”

   上一页 1 2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1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