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捡”出一座图书馆
2017年06月14日 10:08:14  来源: 四川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36年“捡”出一座图书馆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消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吴晓铃

编辑

刘骞,陈四四

刊播单位

四川日报

首发日期

2016-12-17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要闻   3

作品字数

884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这是一篇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以小人物传播大能量、用生动故事塑造可亲典型的及时报道,也是一篇彰显记者扎实采写作风和媒体社会责任感的“走转改”之作。

与文中写到的主角儿子从想烧掉图书馆转为支持父亲这个情节相似,本文的采编刊发,也经历了一个由不解到理解,从受感动到行动、推动的过程。记者在走基层时获悉,拾荒老人陈光伟自掏腰包“捡”出一座图书馆,滋养教化了当地无数人,眼下却难以为继。好奇的记者走近了老人并深受触动,在四川日报刊发系列独家报道,呼吁为老人收藏的古籍寻“新家”。记者借助报社广泛的社会联系积极奔走,最终促成四川省图书馆收藏了这批同时凝聚了文物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古籍。本文在收藏仪式次日见报,让持续一个月的追踪报道达到了高潮,追出了圆满的结果。引题中一个带引号的“傻”事,巧妙地点活文眼,蕴“崇文尚善”的教化于无声。




本文在四川日报要闻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引发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全国性媒体跟进报道,众多网络自媒体也自发转载,反响热烈。报道引发了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专门为老人举办了一个捐书仪式。看到报道后,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亲自前往为老人颁发收藏证书,四川省图书馆开辟专门展柜陈列书籍。老人因场租问题而关闭的图书馆,即将以四川省图书馆恩阳分馆的名义重新开启,每年还将从省图书馆获得新书补充,让当地群众继续在此尽享书香。

2017年3月,中央文明办把陈光伟老人评为“中国好人”。




在尊重知识、推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本文具有高远的立意和生动的表达,传播效果好,示范意义强,社会带动作用大。

该报道用极具反差感冲突性的情节,写好了故事。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拾荒人与五万余册图书,受教育的“低起点”与重知识的“高境界”,经济上的穷困与精神上的富足,垃圾的废旧与古籍的珍贵,身边人的不解到理解……消息虽不足千字,却有细节、有冲突、有转折、有成效,情节层层递进,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该报道用精炼质朴的文风,写活了人物。文章用笔精炼,语言质朴,尤其善于通过抓取真实感人的细节,注重用直接引语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个真实、有个性、有温度的人物形象,没有刻意地“高大上”式拔高,避免了典型人物报道常见的“千人一面”弊端。不需要多余的描摹与评价,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悄驻心底。

该报道用持续的跟进呼吁,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通过独家发掘并跟踪报道、引发关注、主动推动,媒体促成了老人心愿的达成,更以此向社会清晰地传递出尊重知识、致敬奉献的价值观。   

   1 2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郑亘波 任希佳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58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