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打进汽车发动机生产线
2017年06月13日 10:56:16  来源: 复旦大学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上海造”打进汽车发动机生产线

参评项目

报纸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刘锟

编辑

刘斌

刊播单位

解放日报

首发日期

2016-04-13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要闻   01

作品字数
(时长)

2769

自荐作品所获奖项名称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记者在一次日常采访中,偶然获得这样一个线索:作为上海老牌国企的上海机床厂,在转型中蛰伏研发,打造出一款可与国际同台竞争的汽车“曲轴”磨床。

    上海机床厂曾经在上个世纪创造过无数辉煌,其磨床精度业内闻名。但随着下游用户需求的变化,仅有精度而无速度的磨床已不适应客户需求,国外企业趁机大肆进军中国市场,由此上海机床厂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一家久未露面的老牌国企竟然一下子研发出如此高端装备?记者随后联系企业并深入调查。

    该文以当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特别是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为大背景,对企业当前为何进行大规模技术研发,并如何秉承工匠精神进行深入剖析。

    对于大规模的汽车制造来说,磨床没有速度就不会有效率。这也是以往中国机床很难进入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重要原因。文章详细解读了为同时提升效率和精度上海机床厂所进行的艰苦探索。文中提到一个细节,为了减少震动带来的误差,将震动控制在0.003毫米都不行,必须降低到0.001毫米以内,为此就试验了数十种方案,前后花了3个月。文中描述的上海通用对磨床的测试要求,不但给上海机床厂上了一堂课,也给当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极大震撼。

    上海机床厂“三年磨一床”背后彰显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一份责任和坚守,是一份国企的担当和勇气。

    但文章也遗憾地指出,从控制系统到钢管、液压件,甚至是橡皮管、密封盖,整个机床60%的零部件仍靠进口。一个小小的油封都做不好,这也凸显了我国基础工业行业能力不足的现实。

 社 
 会 
 效 

    报道见报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少同行纷纷奔赴上海机床厂采访。一时间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上海机床厂再次站到行业制高点成为热议的话题,对提振中国机床行业的信心。

    上海机床厂顶住压力,重金投入、蛰伏研发的勇气,更让不少沪上老国企深受启发。同时,文章见报后,不少行业领导对企业负责人说,上海机床厂真得不容易,能够在巨大的转型压力下依然保持定力,敢作为、敢担当,体现了国企勇攀高峰的气魄。

    本文还第一时间在解放日报新媒体平台上观新闻刊发,并插入150秒的视频完整还原了一根曲轴的打磨过程,让冷冰冰的机床充满了动感,收获了较高的点击量,放大了宣传效果。

初 推

评 荐

评 理

语 由

第一,文章选题重大,是当前中国制造升级的一个具体实例,也是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于大规模的汽车制造业来说,磨床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这也是以往中国机床很难进入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重要原因,而上海机床厂的这一次突破有效地解决了“精度”与“速度”的协调。

 

第二,把一个相对静态的选题写出了新闻性,凸显出记者和编辑具备比较好的新闻采编专业能力。所写事件不是动态新闻,又发生在相对比较专业的经济领域,要把这样的选题操作好,需要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同时又要具备比较好的新闻敏感和采写能力。

 

第三,采写细致扎实,感染力强,说服力强。好的选题需要有好的采写支撑,一个具体体现是细节的掌握和运用。文章提到一个细节:为了减少震动带来的误差,将震动控制在0.003毫米都不行,必须降到0.001毫米以内,为此就实验了数十种方案,前后花了3个月。此类细节的运用增强了稿件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 2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59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