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文把“温暖的火焰” 带进人民大会堂
2017年06月12日 16:23:39  来源: 专业报初评委员会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何宗文把“温暖的火焰” 带进人民大会堂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消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秦志勇

编辑

杨伟伟

刊播单位

人民政协报 

首发日期

2016-03-13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要闻   1 

作品字数

677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何宗文是安徽省政协委员,自3岁时起就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眼斜视、右腿残疾,因为《人民政协报》刊发的长篇人物通讯《温暖的火焰》的强大社会反响,他被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特邀,作了大会口头发言,成为建国以来首位登上国家最高议政殿堂发言的地方政协委员。之后,“何宗文现象”在国内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强烈反响。

28年来,何宗文克服身体不便,以超常的毅力和执着,为社会、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反映诉求、化解矛盾、慈善公益和温暖人心的工作,走过的路程超过50万公里,帮助化解的问题不计其数,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普遍赞誉。

关于“何宗文现象”的挖掘报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至今已历时5年多,还在进一步挖掘中。在这个过程中,本报记者深入基层,广泛接触群众,以新闻担当和新闻良知,传播新时期的典型人物的力量。




“何宗文现象”是由《人民政协报》的持续报道而广为人知的,尤以这篇报道达到高潮。从2016年3月12日何宗文登上万人大礼堂作大会口头发言,短短半个月内,国内外媒体关注、跟踪和转载量达到78万条次,点击点赞量超亿。

在本报关于何宗文的报道发表之前,许多人解读他只是一个“雷锋式”的好人,本报记者通过多年跟踪报道之后,把他的社会价值完整地凸显出来:何宗文并没有惊世骇俗的事迹,但用他那蹒跚而又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政协委员不是权贵,但是非常高贵;用他那“笨拙”而又智慧的行动告诉我们,政协委员没有行政的权力,但有神圣的权利;用他那模糊而又光亮的双眼告诉我们,政协委员不是一个名号,而是一个名节;用他那细腻而又磅礴的情感告诉我们,人民政协的力量不是苍白无力,而是掷地有声。

本报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看了报道,最早提出“何宗文现象”的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说,何宗文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更主要的是心灵的震撼与洗礼。大家都在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而何宗文的事迹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去年两会结束回上海后,蔡委员应邀作了若干场报告,每场都绕不开何委员的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梁晓声说,在大会发言现场,何宗文得到的掌声是最多的,能感动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的力量该有多大啊!

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原社长李从军说,听了何委员的发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民政协报》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榜样!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说,可以考虑将这个案例写入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材。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王兴东说,何宗文的善良,是人的本性的善良;他坚持拖着一条残疾的腿和不好的眼睛去为老百姓做事,那是伟大人格的表现。

全国人大代表章锋说,何委员的事迹在全体政协委员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他作为人大代表,也深受感染和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李扬说,作为人大代表员,他也要向何委员学习,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政协报》发现了何委员,在政协新闻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安徽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纯和说,何宗文热心公益事业几十年,尽管经常遭遇冷眼、冷面、冷板凳,却给社会像春天般的温暖。在《人民政协报》的报道发表之前,何宗文也有苦恼、孤独和委屈之感,但报道发表之后,在安徽形成了难以形容的社会正能量,支持和理解何宗文的声音得到了无限放大。

“何宗文现象”在海外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北京市政协委员、侨胞王琳达说,海外华侨都在谈论何宗文,大家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位中国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本色!

随着“何宗文现象”的持续传播,更多的好心人支持何宗文关注热心公益活动。比如说香港籍全国政协委员梁满林、杨祥波获知这些情况后,主动捐赠40万元善款,支持他做公益事业。

何宗文的故事正在民间传播着。去年10月,南京市政协委员陈庆琳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许多市区政协委员参与进来,大家约定向何委员学习,在各自岗位上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去年7月,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琳达也建立了一个同名微信圈,邀请她身边的人加入进来、参与讨论。

何宗文的故事也感染感动了孩子们。一些孩子说,何伯伯这么困难,他还能这么帮助他人,这种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的:当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方面要自强不息,一方面也要力所能及地关心别人。




一位身有残疾的基层政协委员登上国家最高议政殿堂,作了大会口头发言,也将身上“温暖的火焰”点燃了现场的每个人。

这篇作品通过报道这一新闻事件,引出了安徽省政协委员何宗文克服身体不便,在他熟悉的田间地头和熟悉的大街小巷,坚持为老百姓做“小事”,“温暖”履职的故事。报道结构流畅,现场描写生动,释放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1 2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郑亘波 任希佳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59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