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即将被360度打开?
2017年06月07日 10:56:1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走”进纪录片看看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走”进纪录片感受一下熊猫回归大自然的长途跋涉,“走”进纪录片绕着片中人物转上一圈……这一切在何时可以成真,这一切是否又是双刃剑?在江苏东山举办的第二届新鲜提案大会上,“当真实影像遇到未来科技”成了一个超热门的话题。

  ① 提案现场。

  ② 提案人与决策人一对一对话。

  ③ 《双下山》导演阐述。

  □记者 牛春颖 文/摄

  “六一”这天,英国导演Patrick Carr第二次来到江苏东山——中国首个纪录片小镇,参加第二届东山新鲜提案大会。在去年首届提案大会上,他的《双下山》获提案金奖,此次被选为大会的开幕影片。除了放映金奖作品,Patrick Carr此次又带来一个新提案《反光镜》,与上一次不同,他计划在《反光镜》的后期制作中加入VR版本。

  VR世界里的真实记录

  还记得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之后,世界感叹于一个千年古镇与互联网的亲密接触吗?这一次,类似的感叹“落户”东山——位于苏州西南37公里处、一个三面环湖的千年古镇。当VR、AR等技术“翻滚着袭来”,一向以沉稳著称的纪录片也按捺不住对新技术的好奇了。除了《反光镜》,在入围的20个提案中,还有两个直接标明是VR/AR项目,并且吸引了提案大会众多决策人的极大兴趣,一个是《行走·敦煌》,另一个是《熊猫回家》。

  《行走·敦煌》制片人李翔在“路演”时用视频让大家来了一次微体验。带上VR眼睛,一阵风沙吹过眼前,风沙散去后,前方是一个黑暗的洞窟,脚边有一盏点亮的豆灯,隐隐照出洞里有一些闪烁的颜色。弯腰捡起豆灯,试探性地照照四周,发现这是一个密密麻麻画着各种图像的洞窟,随着探索的深入,壁画上的故事慢慢展现在眼前,飞天也以曼妙的舞姿腾空而起……“在15分钟的时间里,可以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就像一场舞台剧就在面前上演。”李翔介绍说,《行走·敦煌》的拍摄选择的是敦煌不向游客开放的第285窟,利用激光扫描等手段建立了莫高窟模型,并用游戏引擎驱动,使用户可以穿行于虚拟洞窟空间之中。这个提案引起了中外决策人的极大兴趣,Discovery探索频道制作与开发副总裁Vikarm、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新媒体主管Caspar等人都看好这个项目,曾出品《重生》《新华书店》等纪录片的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珅则兴奋地表示,“拍这样一部片子是我多年的梦想,把VR技术与敦煌结合起来是最好的项目”。

  《熊猫回家》同样引起不少关注。据提案人赵传达介绍,片子将采用VR野生拍摄手段,深入大熊猫野化计划,追踪熊猫的回家路,让观众能体会熊猫一路的顺境与逆境。

  内容与技术的“互寻”

  虞晶怡,上海科技大学虚拟现实中心主任,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互动纪录片,他的研判不是基于猜想,而是基于落地生根的项目。就在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上,出现了一部VR影片《肉与沙》,虽然是唯一一部,也让业界看到了新技术与视频结合的必然趋势。

  当然,关于新技术带来的“技术伦理”之争也不曾间断。就有观众现场发问,运用新技术究竟能带来什么?现在每个人都低头看手机,已经过分“沉浸”了,究竟还有什么“沉浸式体验”的必要?

  新影佳映电影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立体影像专家张凤兰一直焦虑的是VR、AR技术给人眼带来的伤害。她介绍说,在大家运用新技术感受各种体验之时,人的眼球是受到一定伤害的,现在世界性的研究都在表明,人的眼睛正在被过度开发与使用,其损害不止于眼睛,甚至波及大脑,而且是不可逆的伤害。为此,张凤兰近年一直致力于“无伤害的新技术”研发,比如裸眼3D,她准备用一年时间拍摄纪录片《天时》,制作成多个版本,就包括裸眼3D版本,“预存起来,等技术成熟的时候让大家看,在不伤害眼睛的前提下真正感受立体的空间。”

  “我最开心的是大家用新技术,最不开心的是大家用得不对。”虞晶怡给出了一个例证。他认为因为3D、4K、120帧/秒,《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带给观众最好的是视觉体验,但最差的也是视觉体验,因为观众盯着银幕看2个小时之后都有眩晕感,“片子虽然是用到了新技术,但还没有实现动态对焦,人眼无法实现焦点的变化所以会有伤害。”他介绍,自己的实验室正在研究动态对焦以解决这个问题,到时候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多地进入纪录片,同时可以用技术将已经制作完成的二维纪录片转换为三维纪录片。他相信,等技术日渐成熟,人一定可以在纪录片中“走动”。

  “当观众‘走’到纪录片中,能否与片中人物完成‘对视’?”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纪录片的内容制作者、提案大会创始人赵琦。对于此,虞晶怡肯定地回答,不能,现在的技术还没走到那一步。在不断的问与答中,纪录片制作者和技术提供者不断完善着自我,在不断的问与答中,赵琦的焦虑渐渐消去。曾经,每天早晨起来,作为传统媒体人的赵琦都被焦虑与惶恐包围,觉得新的一天自己离新技术又远了一步,在不断“追赶”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不仅仅是内容需要新技术,新技术也在寻找内容,以让其完美落地。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46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