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大山里的广电人
2017年06月07日 10:05:4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在吉林省永吉县与桦甸市交界处,有一座高山因乾隆皇帝曾夜宿山下并御封山名而闻名遐迩。乾隆42年(公元1777年),乾隆皇帝东巡住此山下,夜闻山中有雄鸡啼鸣,疑鸡妖作祟,遂以“罩大鸡山”名敕之,鸡之罩无能为患,百姓后称为“肇大鸡山”。

    海拔高度1258米的肇大鸡山,想必远古时山高林密,经常雾气缭绕,野兽众多,让人望而却步。

    让乾隆皇帝想不到的是,有那么一群人,在几百年后突破天险,在茂密的丛林间,修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上山小路。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广电人。

    1968年9月,国家决定兴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属的820广播传输工程,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三三一台被排为第331号,台名由此而来。

    近半个世纪,仿佛弹指一挥间。可是三三一台一代又一代的广电人,在这里奉献了青春。那山、那树、那水,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树叶,都与广电人结下了深深的情意。

    5月中旬,我随同三三一台工作人员上山,不时看到山泉水沿路而下,山上滚落的石头,还有横七坚八倒在地面上的树木。在无意的交谈中,我得知台长潘会悦、副台长李伟东、副台长郭剑飞、技术科科长赵志刚等人,都是三三一台广电人的后代。如今,他们正在沿着父辈走过的路,将无声的电波送进千家万户。

    那弯弯曲曲的、只容得一辆车通过的土石路,印满了一代又一代广电人的脚印。当年,广电人曾经走着上山下山,后来坐东方红拖拉机上山下山。如今,虽然有专用的车辆上下山,但是仍然充满了艰苦与危险。

    山顶与山下的温差常年在10摄氏度左右,这里的春天,总会比山下来得更晚一些。山下的绿树已经成荫,而山上的那些树在5月中旬才冒出了嫩芽。

    “溜溜达达上趟山,一走一小天。”“坐着拖拉机上趟山,一上一下一小天。”这些留传的顺口溜,虽然好像很遥远,传承的却是一代又一代广电人的乐观,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与力量。

    “在近半个世纪中,工作人员在半山腰处挖了一个水窑,这里喝的就是山水。”赵志刚介绍,他们每年都组织清理两次水窑,那里面不仅有大量的淤泥,还有老鼠、蛇等大量动物的尸体,每次清理完水窑,几天都吃不下饭。去年,在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地质、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打出了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山上职工的吃水问题。

    下山时,天色已晚。我与工作人员一起走进在山下的66千伏变电所,在大门口开门时,一只小鸟在门闩盒内,正在孵化着新的生命。

    潘会悦台长特别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个离地面只有一米多的鸟窝保护好,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回望肇大鸡山,已经在视线中慢慢模糊,但是那山中的风景,那一代代、一群群广电人,就像那山下的小鸟,在振翅高飞的蓝天与白云之间,抒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张席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46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