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光明日报刘坤:倾听“一带一路”共同声音
2017年05月17日 08:50:5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至今,已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门词汇。三年多来,围绕此议题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那么,记者们是如何报道“一带一路”的呢?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看看他们在“一带一路”采访途中有哪些见闻和感悟。今天,请光明日报社记者刘坤讲讲他的采访故事。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倒计时一个月的主题采访中,我们一路走过无锡、杭州、福州、泉州、汕头、佛山、钦州、防城港8个城市,深入大街小巷,从古镇村民、渔村创业者、各行业企业家,以及会说汉语的海外员工等不同人的口中,听到了共同的声音,那就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沿线国家,人民都在真切享受着“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福祉。

    渔村古镇 融入战略

    60岁的池秋荣,从小在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闽安古镇长大,平时喜欢给人讲述发生在闽安的历史故事。他告诉记者,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曾六次经过闽安,充实补给,大量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异域他乡。如今,穿越千年的迥龙桥依然矗立。池秋荣深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一定会让闽安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临别之时,池秋荣与我一起穿过几个街道,来到一座年久失修的古桥前,告诉我说那里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曾驻扎过的地方。在池秋荣目送我离开的时候,我远远地回头望了一眼,看到他的身影在他所坚守的这片土地上竟是显得那么伟岸。我想,他应该还有很多故事尚未来得及告诉我,以后也应该会有人继续听他讲述那些故事吧。

    海贸古城 焕发新生

    泉州,古称刺桐,因满城遍植刺桐而得名,历史上曾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迎着海风,穿过几条小巷,记者来到位于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社区,并在供奉妈祖的顺济宫前,遇到了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阔脚裤”的王秀梅。她说,蟳埔在宋元时期属古刺桐港的一部分,渔业生产是当地传统的经济形式。

    然而,这位28岁的蟳埔姑娘王秀梅,并没有像父母一样做起渔业生意,而是把目光投向海外,创办了一家销售葡萄酒的外贸公司。“现在我们主要从欧洲进口葡萄酒,在国内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未来我们还要‘走出去’,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通过跨境电商贸易把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售到印度等沿线国家。”她说。

    合作共赢 硕果累累

    在采访中,除了听到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之外,记者也发现,很多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杭州阿里巴巴集团西溪园区,记者了解到,不久前阿里巴巴与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机构(MDEC)达成合作,双方将在马来西亚打造中国以外的第一个全球电子商务平台(eWTP)试验区。“这是我们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也是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赋予‘一带一路’新的内涵。”阿里巴巴集团总监、eWTP项目总负责人宋君涛说,试验区将被打造成物流、支付、通关、数据一体化的“数字中枢”,为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提供全球贸易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将成为当地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

    海风拂面。记者站在连接中国东兴和越南芒街的北仑河大桥上,看到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越人民正在分享着开放共赢的红利。东兴市旅游局局长黄琨告诉记者,去年,前往越南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675万人,目前正以20%的速度增长,前往中国旅游的越南游客也达到10万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越边境的商贸和旅游变得更加火热。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采访手记 | 光明日报社记者刘坤:倾听“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声音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2907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