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有话说 | 这些获奖作品为何会让人眼前一亮
2017年05月02日 09:58:5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2017年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工作正在进行中。那么,应该报送什么样的作品参评?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审核脱颖而出?我们陆续邀请2016年中国新闻奖的评委分别分析各主要参评项目获奖作品的特色,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和导向。今天,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浙江省记协副主席冯卫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获奖作品为例,告诉大家这些报道为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

    细读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不少作品思想取向高雅,表现形式高超,其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材俨然成为一条亮丽的主线。推出这些报道的媒体发挥优势、创新方式、积极传播,将报道中的正能量传播广泛而深远。

    高屋建瓴阐释价值观内涵

    “价值观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博大,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

    这是人民日报获奖作品《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一段话,这篇特别奖获奖作品是以理论的高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磅之作。

    党的十八大勾绘出的24字核心价值观,无疑成为了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人民日报社任仲平文章谈古论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中国古代五千年文明、近代近200年奋斗、当代近百年求索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并且直面现实问题,写出了价值观层面的矛盾、困惑和纠结,写出了人们内心共同的追求和向往。文章着眼于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的特殊意义,对12个词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分析,既写出了价值共性,也凸显了中国特色,准确、透彻、简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党的新闻媒体是引领舆论导向的主力军,也是舆论制高点的守望者,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精品迭出。

    以细腻笔触传递家国情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十分注重家治,从家书到家风,从家训到家规,不一而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而每个家庭及其成员就是“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媒体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报道时,选择“家风”作为切入口,是很有针对性的。

    光明日报获奖作品《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以生动朴素的文笔,重点追述了财政部原部长吴波公而忘私、清正廉洁,生前立下遗嘱,去世后房产交公的感人事迹。正如通讯开头写的那样:“一个人离世已越来越久了,人们却仍在怀念他,这是因为这个人的灵魂,照亮了人们的内心。”这种高风亮节的家国情怀,必定能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在当前反腐倡廉大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而南京一个普通家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创新也值得赞扬。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获奖作品《老冯家的“传家宝”》就是一篇见微知著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新闻。这篇报道以一个普通南京市民的“家”为切入点,运用详实的资料,通过对当事人、网友、现场评论员的访谈交流互动,多视角地展现了江苏最美家庭的精神风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家庭、家教、家风在道德风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报道围绕“冯家究竟有怎样的家风?”“这些家风有怎样的渊源,又是如何影响了年轻一代?”“传统大家族早已被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模式所替代,传统的家风家训是否还有用?是否能够继续接力和传递?”等问题展开访谈,贴近观众,很接地气。

    以“走转改”精神报道感人事迹

    海军两名飞行员在飞行训练中遭遇发动机起火险情,毅然驾机转向避开居民聚集区后坠机牺牲。

    解放军报获奖作品《高天厚土》叙述了两名飞行员的这一壮举,更把更多的笔触转向了这起重大事件背后的人物——烈士的父母。

    记者发扬“走转改”精神,先是冒着瓢泼大雨长途驱车赶往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家子镇南甸子村,又马不停蹄转道奔赴河南省博爱县魔头镇际西村,深入采访。记者分别与两位烈士的父亲同睡一条炕,同吃一锅饭,彻夜长谈,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作品视角独特,叙事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文风朴实,基调明亮,昂扬向上,弘扬和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像戈壁红柳一样植根于新疆大地。”这是江西省原省委书记强卫对该省援疆干部的褒扬之词。确实,岁月的流逝悄无声息,但江西援疆人的奉献却永远镌刻在克州大地上。

    江西日报获奖作品《戈壁红柳》,以全景的视角,讴歌了援疆干部兢兢业业为新疆人民谋福祉,满腔热情和民族干部群众交朋友,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事迹。为了采写这篇报道,记者飞赴新疆,克服多重困难,历时一周,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在谋篇布局上也颇费心思,整篇报道文字华美,意蕴深远,张弛有度。

    

    以敏锐嗅觉发掘可贵品质

    金华日报获奖作品《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之所以能得到评委的好评,就在于这组报道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国草根阶层以德报怨、知恩图报、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通过挖掘一连串催人泪下、充满正能量的感人故事,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事跌宕起伏:外来民工张明伟因工伤导致左眼失明,在爱心律师的帮助下,法院判决工厂赔偿7.96万元,但张明伟得知原来的工厂已倒闭、工厂老板患病去世、老板娘已到癌症晚期、老板娘家里还有尚未成年的孩子后,主动放弃所有赔偿金。金华日报从这一事件入手,持续关注,引发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向张明伟伸出援手,有关部门也将老板娘母女列入低保对象,报社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专门救助贫困外来民工的关爱基金,整个报道持续了近一年时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楚天都市报社获奖作品《女环卫工6年拽回5名轻生者》的创作者的新闻嗅觉也很灵敏,他们从一个《我的环卫姐》微电影剧本中,捕捉到了一位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扫马路的环卫工救助轻生者的真人真事。故事看似平淡,但女环卫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温情,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采访中,为了找到其中一名获救女子进行核实,先后两次找到武昌警方,从500多名同名同姓的人中查找,历时一个月之久。好新闻的背后通常都蕴含着这种良好的职业精神。

    以朴实语言讲述创业故事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诚信”这一题材。

    河南日报获奖作品《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讲述了两个马姓、相隔几千公里的汉子,从相识、合作、欠钱、寻找、相逢、还钱的诚信故事,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深根植于群众心里。值得赞赏的是,文章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说教式的评述,而是以白描的手法,通过当事人活灵活现的语言、身临其境的细节,表现了主人公崇尚诚信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贵州日报获奖作品《一对80后“羊倌”的辩证人生观》,则刻画了年轻一代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精神面貌。一对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草业科学专业硕士毕业的“80后”夫妇,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自愿到贵州的大山里安家落户当起“羊倌”,并迅速成长建功立业。记者用三个“辩证”描述了这对“80后”“羊倌”夫妇的人生观,既准确又贴切:生活条件苦,但与钟爱的事业相伴,就能乐在其中;作别北京,远离都市,却能与世界科技前沿紧密互动;敢当“羊倌”,植根田野,让事业之树长高长壮。

    晴隆草地中心的畜牧师刘树军、伊亚莉夫妇,扎根贵州山区,致力于培育“晴隆羊”新品种。

    以工匠精神宣扬大爱善举

    当一条生命无可挽回的时候,他(她)或者他们的家属在最后时刻许下心愿:捐献器官,挽救别人的生命。大爱善举,催人泪下。

    北京电视台获奖作品《生命缘——请你替我活下去》,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6岁的女孩突发恶性脑胶质瘤,经过诊断,活下来的机会十分渺茫,于是其父找到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医生,作出了艰难的决定,如果女儿的生命真的不能得到挽救,将把孩子所有可以利用的器官捐献出来。医生把这一信息及时转告了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进行采访。记者与女孩的父母一起,一直坚守到女孩生命的最后时刻,女孩所捐献的器官最终挽救了5个孩子的生命。

    48个小时的全程纪实跟拍,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个闪烁人性光辉的大爱故事。倘若没有记者的新闻敏感,没有48小时的坚守跟拍,没有打磨修改的工匠精神,就很难做出如此感人的一篇报道。(冯卫民)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评委有话说 | 这些获奖的主题宣传作品为何让人眼前一亮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25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