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陪你去办事儿》:用“陪伴”促成“帮办”
2017年04月21日 09:10:3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河南商报》的《陪你去办事儿》从2012年开设至今,所发稿件篇篇关乎民生。市民群众通过记者的实际体验和报道,明白了政策,办成了事儿。因为栏目的监督也促使一些窗口机关改善了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赞许。

    服务对象延伸至全社会

    《陪你去办事儿》栏目是郑州老百姓的维权平台。

    2016年年初的一天,南阳路办事处阳光社区的书记打来电话,向《河南商报》记者吐槽:辖区一个老院没了物业,社区好心帮忙清扫垃圾,收费时却难了,请你们来给我们“帮忙办办”。第二天,《河南商报》记者就跟随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收取垃圾清运费。有不愿意交的,该报记者就询问原因,除去恶意拒交的,其余都是对小区环境不满意。对此,社区工作人员也有苦衷:“收取的每户每月10元钱只是垃圾清运费,全部收完也仅够清洁工的工资。”

    很快,《陪你去办事儿》以《社区书记:希望商报记者来陪办》为题报道了此事,引发了强烈反响。不少居民看到报道后表示体谅社区的工作,费用收缴也好转起来。而这篇报道的另一个反响则是,自栏目开通以来,这是第一个请记者“陪办”的政府部门。而后,陆续有单位、公司打去电话,诉说他们办事时遇到的困难,也请《陪你去办事儿》栏目的记者帮忙。

    郑州市民老刘说,2016年3月到8月,是他做生意10多年以来最难的一段经历,因为有10多万元的货款被“饿了么”平台冻结,使他的粮油店难以运转。“陪办”记者从2016年4月关注此事,至8月该事件最终解决,前后刊发了5篇报道,不仅帮老刘讨回了5万多元,也记录了他通过司法途径最终维权成功的过程。

    如今的《陪你去办事儿》所服务的对象延伸到各行各业,成为一个百姓称道的金字维权平台。

    广受关注因为说到百姓心里

    《陪你去办事儿》栏目不仅为市民办事儿,也为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发声。

    此前,郑州市治理黄标车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街道办和社区此时成了主战场。上级要求每半个月就排名一次,后两名街道办负责人要检讨表态,连续倒数还将影响年度考核。“聪明”的黄牛打起政府“主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乱象。个别的社区工作人员“客串”成了黄牛党的“客户”,做起了“倒卖黄标车”的生意。拖车后交警罚款,一次300元变800元。因为缺乏有效沟通,办事处和公安发生冲突。还有用僵尸车滥竽充数事件,拖错车时有发生。所以,系列报道首篇《淘汰黄标车,请吃饭、买指标 郑州社区齐上阵:领导,你当俺是柯南?》刊发后,微信后台显示,24小时的阅读人数是33519人,转发人数为3039人,并显示阅读者95%在郑州。

    “我的朋友圈都转疯了。”这是那两天大家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报道被刷屏,说明《陪你去办事儿》面向社区、服务基层,走的路子是对的。

    报道发出后,基层反响强烈,上级也注意到了。之后,《河南商报》顶住了压力,又推出社区减负策划,并且以内参的形式将更深入的报道传给了省委相关领导,为其下一步决策提供了参考。

    品牌栏目实现二次推广

    《陪你去办事儿》栏目5年来立足郑州,小到一个个邻里纠纷,大到“四风”问题调查,仅在郑州采访的单位已超过200个。2015年,《陪你去办事儿》发稿123篇。2016年,发稿90篇。

    该栏目从创办初期至今,一直从民生出发,为市民发声,真正体现了“舆论监督也是主旋律”的内涵。因此,2015年,《陪你去办事儿》获评河南省新闻名专栏。做有影响力的媒体,让每一个“陪办”记者拥有自己的辨识度,每一个在外奔波的一线记者都有自己的一群粉丝。

    每一篇报道,每一条微信推送背后,或因办事部门傲慢,或因开发商不诚信,或因沟通不通畅,饱含着办事人的辛酸、无奈和愤慨,同时,也凝聚了记者们的汗水。品牌栏目本身也要为品牌记者提供支撑,这就需要在公众号上继续放大做强,栏目需要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无法监督、改变和促进社会进步。为了扩大传播渠道,该栏目的微信公众号“记者陪你去办事儿”在2015年6月上线,当年年末,便推送了433条内容。2016年,微信公众号上又推送了738条。因为报道深得人心,又是在公众号上首发,该栏目的报道每次推出均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阅读量和转发量,社会影响力空前。(韩为卿)

    原标题:《陪你去办事儿》:用“陪伴”促成“帮办”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22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