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伦理支撑媒体供给侧改革
2017年04月13日 08:09:0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新闻生产的供给侧改革这一命题,很明显是借用了经济改革的既有概念。供给侧要想有大的变化,需要在两个重要方面实施改革,其一是体制性改革,其二是要素配置改革,这二者既相关又有一定的区别,可以说,新闻供给侧要想在产品上有提升性突破,就必须在制度安排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方面,先行做一番内功,才可能使产品在新的供给平台上得以获得新的要素配置环境,以及新产品所必需的新的要素组合功能,没有这样一种新闻生产环境,新闻供给侧改革就无法自洽。

    新闻的供给侧改革,从表面上来看,是新闻生产力的重新组合与选择,但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从更高和更广的方面,来考察新闻生产的目标,它是服务社会的方式,也是行业的社会秉性。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对关系,必须是一种善意的互动关系,唯有这样,这种关系才可能长期存在和健全地发展。新闻业的产生和存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这个行业在当代被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可以说“服务”二字,是一种伦理选择,也就是它并非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抽象之物,而是在现代社会之中,一种服务于人的信息需求,有利于人际沟通,着眼于社会和谐这些基本的、以“善”为核心的伦理所支撑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讲,新闻生产无论怎样改革,它服务于人民和社会进步的属性,是不能改的。

    因此,社会的需求、人民的需要,呼唤着新闻人应该尊重职业伦理主导方向,这一点应该有着很清醒的行业意识。没有这样一个意识,可能就会将自身混同于其他商品生产的行业。

    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中,提出了新闻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主张。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所谓化人,所谓聚力,都需要有伦理的内核来做骨架支撑,新闻产品所提供的信息,不仅需要政治正确,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将政治话语伦理化这种动向的背景下,我们把“风”和“力”的内容赋予具体的伦理取向,就能够向下接地气,始终有一种伦理的充实感,这样,才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把稳姿态,不失方向,获得群众的支持,汲取社会的滋养。

    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证实,社会分工的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选择,也是人类智慧与生产力向更高阶段迈进时必然的人力资源配属。以往的职业变更历史已经证明,某一种职业的载体可能发生迭代,甚至绝代,但是这种职业分工不会消失。例如,古代水手驾驶的是木船,而今木船在海运行业中已经基本消失,但是水手这个职业,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水手的职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乃至伦理修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才能够履行其职责。因此,新闻行业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我存续的合理性,而在于需要把合理性的内涵,充分地予以更新,以适应新的生产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

    人所皆知,凡改革都需要付出成本。就新闻供给侧改革而言,有三种成本,一是有形的如资金成本,二是无形的如人事和制度成本,三是习惯和情感的成本。目前,在新的媒介环境当中,以中国之大和需求之复杂,处于不平衡的媒介发展阶段是很自然的状态,成本付出与转化的方式也不能一刀切。例如,纸质媒介总体在式微,但许多新兴的城乡经济体和社区,却在使用多种印刷载体以自广其声和自励于人。因此,不算计我们何时将失去何种媒体,而着意于创造新的供给方式和新的产品,以及新的行业价值观,这才是合乎逻辑的职业伦理体现。以此,可激励新闻人自持,不致在此起彼伏的媒体启闭、岗位轮替中失去自我意识。(江作苏)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202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