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铸五柄竞争利器
2017年02月14日 08:35:18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字号  打印 关闭 

    三、改变竞争认知

    公众认知当然重要,但当务之急是自身,以其昏昏,使公众昭昭是不行的。迫在眉睫是认清:互联网+与+互联网。

    何者优先?新媒体学者杨吉追溯互联网+,是马化腾2013年首次提出。杨说:“‘互联网+’,互联网在前,是为主体;+在后,是为宾格。马化腾、马云等谈‘互联网+’当然没错,因为他们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可对于身处+领域的人来说,大谈‘互联网+’就显得主谓不分了,要加至少也得是自己的+去加人家的互联网。”[13]

    互联网+与+互联网,关键区别在主体。主体不同,优先就不同。面对互联网,传统媒体确实有两种选择:一是互联网+,优先把自己转化成新媒体,去“加”其他;二是+互联网,优先做好本职,以我为主“用”互联网。所谓“优先”,既指理论(价值排序),又指实务(资源配置)。坚持优先,必然路径锁定,你优先南辕怎么可能北辙?直言之,两种选择不可能都要,你必须取舍!迈克尔·波特分析:“战略就是制造竞争中的取舍效应;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何者不可为。”“如果取舍效应不存在,企业根本就无法达到持久优势。结果为了保持现有地位,只能愈跑愈快。”[14]愈跑愈快的就是传统媒体呀!只是愈跑愈弱。又要互联网+,又要+互联网,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不能两成。有限资源必须集中使用,你必须取舍——牺牲这个,换取那个。[15]没有取舍,想赢得线上线下“尽可能多”的受众,只说明一件事:你没有清晰的战略!只是随大流愈跑愈快愈虚愈弱,员工也理不出头绪打烂仗!

    以上两种战略,最终靠实践检验。检验需要时间,不过部分结论已出。传统媒体转化为新媒体,全球没有“一个”成功先例,几十年过去了,先驱成先烈举不胜举。就算将来成功,全都转化成新媒体,网上会不会太拥挤?传媒界乃至社会,会不会太单调?“互联网在看着你!”——会不会太恐怖?简单说,为了多元和丰富,哪怕传媒业的互联网+最终成功,也不能否定+互联网。再听杨吉说:好些闹哄哄的互联网+名不副实,像互联网+金融(如余额宝),游戏规则都由金融部门说了算,它其实是金融+互联网;再像互联网+交通(如优步),运营资质,准入条件,都由交管部门定,它其实是交通+互联网……[16]窗户纸一捅破,传统媒体+互联网还是落后、低劣的代名词吗?

    战略的聚焦。决定+互联网,就优先聚焦本行,否则你拿什么资本去+?聚焦不是空话,管理层的关注和判断是媒体最宝贵的资源。《纽约时报》编辑部曾庆贺一次采访,阿道夫·奥克斯默默坐着,突然说起他在另一家报纸读到某事,却被本报忽略。编辑说没关系,其他报纸也漏报。奥克斯的反应是怒目而视:我要《纽约时报》报道所有的事实![17]——不知时报现任高管如何看待此事?传奇乎?恐龙乎?新潮是2010年,时报公司董事长小阿瑟·苏兹伯格表示,未来将停掉纸质版。那么,他是坚定互联网+的,只是,我们经常看见《纽约时报》在数字化转型中又迈出了新步伐,但亏损也又迈出了新步伐,裁员也又迈出了新步伐……未来新闻史会记载:“纽约时报悖论”——愈冲新媒体,愈垮老媒体!回看杨吉所论,你身处金融、交通、报刊、广电……反而要互联网优先?管理层如此分配资源,危险!“纽约时报悖论”是世界性传染病,互联网优先必然对传统媒体减少投入。优先相对延后,延后就可“暂行缓办”,谁都知道,暂行缓办的结果大多是“永远不办”。高贵的绝症是:老媒体大减收入,新媒体大增支出——这种发展模式必然自己搞垮自己!

    继续说时报,管理层的高瞻远瞩决定长远。1937年,苏兹贝格有惊人之举,任命女主任负责国际专栏,她是欧洲第一个注意到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记者,时报要为似乎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战建立驻外记者队伍。盖伊·特立斯像陈子昂登幽州台一样感叹:“这是1937年的大新闻——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即将发生的事情……《纽约时报》正在为之做准备。”[18]

    在中国,媒体有必须关注的大新闻吗?当然有!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5年了。我多次论述发展报道是中国最重要的主流新闻,其有纵横维度。纵,是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今后5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道;5年之后,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报道。横,现代化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发展报道也一分为六: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发展报道。[19]现在不是作“准备”,而是要部署“报道”了。如果你周围都是网红、点击量、10万+、唯快不破……雾霾那么大,世界都看不清了,“着急”!

    自办新媒体:养儿和养猪。决定+互联网,随之就是为什么做新媒体?从投入角度看,不外乎养儿和养猪。养猪要短期回报,养儿求基业长青。不区分,所有的猪都是儿,极为荒唐,反之亦然。把两者分开,要短期变现的,千万别长养;能持续发展的,赔钱也要投资。

    养猪,典型是赫芬顿邮报。当年大嘴巴跑火车:“6年(邮报)战胜了100年(纽约时报)”,卖给“美国在线”,套现3亿多美元!养猪,养肥了快杀,养不肥也快杀。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大多选择做新闻,恰恰这种新媒体赢利极难,因为网上新闻没门槛,挤进万千对手,供给过剩你怎么赢利?加上新媒体不断迭代,传统媒体缺乏技术基因永远追不及。这类新媒体,常听其宣称“即将”赢利,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还在“即将”,我称为“跑不完的马拉松”。一开始,你跑得很靓很拉风;临近终点,加速度冲刺成人形火车头;忽然用户大叫:“这个不算,还有10公里!”你感到心脏、肌肉和骨头都拒绝额外的任务,你依靠惯性和压力跑到要虚脱,又有用户大叫:“这个也不算,还有10公里!”……这就养不肥了,乡下称为“僵猪”,光吃不长肉。赫芬顿高明,邮报不赚钱,她不跑了,拍拍手辞职去也!

    因跑不完的马拉松,这类新媒体独立赢利非常难。不“独立”呢?恰恰是关键。传统媒体+互联网,加出新老媒体结合的新产品,就是养儿。东市买骏马从此替爷征是集成报道,我论述它是客观报道、深度报道之后的第三代主流新闻范式。前面分析它对新闻源增值,更重要的是对受众增值:以非虚构叙事去碎片化。增值就在两个关键词,一是“去碎片化”。新媒体崛起极大增加了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两者交织有不少弊病,如浅尝辄止、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网络巴尔干化等,去碎片化已成为新的时代需求。

    二是“非虚构叙事”。专业报道遇到强劲对手,那些真真假假、旮旮旯旯的信息碎片有吸引力!吸引力要用吸引力排它,让新闻报道中长期边缘化的非虚构叙事回到中心:故事化、散文化,以更强吸引力拉回受众,由感性而理性,实现去碎片化的社会功能。我说:“集成报道是从故事和散文吸取营养。故事和散文是成熟的大姐姐,每人一套风姿绰约的精湛手艺,迷死人不赔命的;集成报道是豆蔻年华的幺妹,向姐姐学得一招一式,照样迷死人不赔命!”[20]很高兴看到拙文刚发表就被人拿去讲新闻业务,分析“亲密新闻”[21]

    当前,报刊、广电、新媒体,集成报道的鲜花已开遍中国大地。但总有心怀不轨者,看鲜花翻下面,说它仍是传统媒体的底牌,只是“用”新媒体。这就未免胶柱鼓瑟,欲学神功,必先自宫……你跟传统媒体有什么仇?以传统媒体基因+互联网,加出基业长青,儿女忽成行、五女齐拜寿、牡丹竞放笑春风该不该庆贺?!刻舟求剑者听着:不必自宫,亦可成功!(作者张立伟 四川省社科院新闻所二级研究员)

    【注释】

    [1] 李克强.催生新的动能 实现发展升级[J].求是,2015(20).

    [2] 储思琮.李克强:“中国制造2025”的前途在于“+互联网”[N].新京报,2016-02-05.

    [3] 此思想借鉴拜瑞·J.内勒巴夫,亚当·M.布兰登勃格.合作竞争:博弈论战略正在改变商业游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76.

    [4] 人民日报社.融合坐标——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223、226.

    [5] 李晨.新京报:融合发展模式下都市报创新的综述与反思[J].中国记者,2016(10).

    [6] 张立伟.战略联盟:盈利模式清晰的媒体融合[J].当代传播,2016(4).

    [7] 张立伟.公民记者乌托邦[J].新闻与写作,2013(3).

    [8] 饶纯武,龚升平.“互联网+”能为新闻采访及调查新闻提供哪些新方法[J].中国记者,2016(8).

    [9] 京华时报讯.《京华时报》与“今日头条”合作[N].京华时报,2014-10-31.

    [10] 同注4,194.

    [11] 高利锋.《燕赵都市报》:房产项目广告模式成功转型探索[J].中国记者,2016(10).

    [12] 张立伟.从竞合关系看报纸内容生产转型[J].新闻记者,2015(11).

    [13] 杨吉.互联网——一部概念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63.

    [14]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51.

    [15] 陈国权.报业逆势增长的聚焦战略[J].中国记者,2016(11).

    [16] 同注13,263.

    [17] 盖伊·特立斯.王国与权力: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40.

    [18] 同注17,71.

    [19] 张立伟.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91.

    [20] 张立伟.从深度报道到集成报道——去碎片化的主流新闻范式[J].新闻记者,2016(7).张立伟.新闻散文化与纸媒竞争力——再论集成报道[J].新闻记者,2016(11).

    [21] 陈琳.亲密新闻:一种有温度的新闻——以“罗娭毑卖报”报道为例[J].视听,2016(9).

   上一页 1 2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海英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998613605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