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手记] 这个春节,我们依然在一线
2017年02月10日 12:03:0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人民日报总编室葛亮亮:累,但我不后悔

    1月27日是春节假期的第一天,对我而言更是个特殊的日子:年三十是我的生日。报社大院里不再如往日一般人来人往,显得很空旷。我还“坚守”在这里,因为大年三十、初一值夜班。

    上午爸妈从老家打来电话,祝我生日快乐,并叮嘱我不要走太远路,因为我崴伤骨折的脚还未完全恢复,经不起折腾。听到父母温暖的嘱咐,想想年三十不能陪在他们身边,心里不免有些伤感。

    中午去表舅家吃饭。推开门,他正教育表姐弟们:“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像你们这样在国外留过学的,凡事都觉得欧美的好。欧美现代化发展了多少年?二三百年!我们才三十多年!……”在社科院做哲学研究的表姨补充说:“总有些人觉得中国社会发展得依照西方标准,我特别不赞成。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呢?”看到我进来,表舅转头向我:“葛亮,你在人民日报工作,这话也是给你说的!”

    表姨的话,我深有感触: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转型过程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逐渐凸显,社会舆论中一些唱衰中国经济、唱衰中国、抹黑党的论调也趁机泛出。我们党媒要做的,就是要和这样的论调作斗争,就是要做好“定海神针”“中流砥柱”,也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48字方针:“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下午,接到版面副主编张彦春老师电话,他说,我们今晚负责要闻四版的稿件编辑工作(平时我们负责六版)。他希望大家晚上提前一点到岗,把稿库里有关“新春走基层”的稿子浏览一遍,挑出最优秀的篇目,以备上班编辑、调换稿件时熟悉情况有备无患。他告诉我,节日期间上版稿件篇目往往变动频繁,换稿件会很折腾、很浪费时间,报社领导晚上来慰问值班人员,也会占用一些时间,所以,如果不对稿子情况“心中有数”,到时手忙脚乱,不仅下班会晚,也容易忙中出错。

    晚上8点到单位,这已经比平日上班早了半个小时。没想到“还有早行人”,张彦春、宋宇等同事已经到岗,正在看稿子。我也赶忙加入进来。

    张彦春老师是内蒙人,因为值班,他没带妻子、孩子回老家,打算值完班一家人到温暖的南方旅游度假。宋宇是山东人,新入职的他,对春节值班还有新奇感。

    晚上9点,总编室值班主任给各个版面下发了稿情单,要闻四版负责刊发新春走基层“夜宿民家听民声”和“移风易俗”两个子栏目。好在我们已经熟悉了稿子,马上择优挑选出了十余篇。大家埋头编好稿子,将稿子签发上版面。拼版师傅还没来,张老师就撸起袖子充当起了拼板员;待拼板师傅到岗,我们已经拼好了版面,可以出第一道大样了。

    11点多,社领导慰问完值班人员。我们接到通知:稿情大变,“移风易俗”栏目撤掉;版面添了关于“除夕夜”的栏目。我们只好重新选稿、编稿。拼版师傅笑言:“这样才显真本事呢。”

    记者的稿件都很见功底,一读就知是实地走访、用心打磨的成果,惜于版面紧张,几乎每篇稿子都被“狠心”删掉了一半的篇幅。

    编辑要严守稿件质量关,连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不能马虎。我们仨阅读、核对稿件发现了好几处错误并纠正过来。比如,某报道写,“72岁的苏祥义是山东单县黄岗镇XX村的养羊大户。”我们却发现,黄岗镇并没有这个村。时间已是凌晨两点,联系记者无果,于是只好模糊处理,删掉了“XX村”。

    编辑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对文章“梳妆打扮”,扮靓“报道”以飨读者。我们给每篇报道都起了个有韵味的名字:“秦腔吼出新年景”“爆竹声里守平安”“最盼大伙都赚钱”“留校过年不孤单”……版面设计也很应景,很有喜庆味:照片以红色为基调,内容既有喜迁新居,也有农村自办春晚,还有传统书法“福”字,甚至有少数民族家庭团圆包饺子;我们还和美编商量,在每个标题前加了“红灯笼”或“鞭炮”,喜庆意味就更浓了。

    待版面经历三校、读小样后压版,已快凌晨三点。我发了张图片到微信朋友圈,写上“下班,回去睡觉”。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兄弟报刊值班的领导、朋友纷纷点赞留言;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辛苦。

    在美国留学时结识留居美国的几位朋友,也发消息慰问:“博士毕业,却做这样劳累枯燥的工作,你后悔么?”我一一回复: “工作累,但不枯燥,这么有意义、有价值,当然不后悔。”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46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