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吴海奎: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2017年02月09日 15:29:4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吴海奎(右)在后坑垃圾压缩站采访

吴海奎(右)在莲前西路绿化重建提升施工现场采访

吴海奎(左)在金尚路供水干管改造施工现场采访

    春节前的三天,我采访了一些市政园林行业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所从事的工作却和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息息相关。

    1月25日下午,我来到厦门市金尚路供水管道改造工程项目部办公楼采访。说是办公楼,其实是一栋两层高的活动板房,一楼用作办公,二楼当作宿舍,里面的条件十分简陋。我与项目经理郑小刚约定的采访时间是下午3点,早到了20分钟,看到了郑小刚日常状态最真实的一面:他正端着一碗泡面,坐在办公桌前大口大口地吃,吃到一半,电话响起,是工地上的事情,于是,他一边吃面一边打电话。我赶紧拿起照相机,按下快门,拍下郑小刚吃泡面的一幕。要怎么来形容水务人的辛劳付出?这一幕就是最好的素材!

    1月26日,我来到厦门市后坑垃圾压缩站进行采访。全岛四分之三的生活垃圾,都要集中在这个站进行压缩,一旦这个压缩站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垃圾围城”。采访之前,我和压缩站的郑站长进行了联系。郑站长劝我说:“你最好下午来。上午垃圾来得多,我们都太忙了,没时间接待你。”我表示作为记者就是要看到最真实、最忙碌的一幕。于是,我就在上午10点来到了压缩站,那段时间,数十辆垃圾运输车排成长龙,等待进入站内“卸货”。而站内的机器、人员都在连轴转。我跟着机修车间主任樊伟锋,他在检查机器设备,我就在一旁看,等他有空了,再趁机聊上几句。樊伟锋从后坑垃圾压缩站建站之日起到现在整整在这里工作了18年。18年如一日,后坑垃圾压缩站仅有的两台垃圾压缩机连续运转从未发生重大故障,有效完成了岛内垃圾的转运任务。在这里,我看到了精益求精和默默奉献的工匠精神。

    1月27日,大年三十。我来到厦门市莲前西路绿化重建提升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采访。我看到一名中年妇女在劳动间隙接了一个电话,她用贵州方言在电话里头说:“我也想你们,娘在这边一切都好,你们不用担心!”我想,这背后一定有故事,等她接完电话,我立马上前采访。原来,刚才是她女儿给她打的除夕问候电话。她告诉我,去年,她家遭受了火灾,房子没了,只好到外地打工赚钱,说到这里,她的眼睛红了。我赶紧安慰她说,只要人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52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