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傅晓羚:触摸闽东南的发展脉搏
2017年02月09日 14:57:1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东方风来满眼春。”离家14年后,我再次踏入儿时记忆里的闽山闽水。6天时间内,从田间地头、社区内外,到企业园区、边防海哨,我和来自中央、地方的近60家媒体同仁共同参与了2017“温暖中国”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观察着、感受着一件件源于基层的平凡人物和故事,那些不忘初心、扎根于土地、坚守岗位一线的身影,构成了再回乡于我最深沉、最难忘的印记。

    无私奉献:精神传承不懈怠

    又到一年春运时,在被誉为“全国青年文明号”、海西窗口“第一岗”的王威服务台,“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范”王威又开始了第29年的春运服务。“有困难,找王威。”20多年来,王威从一个普通的售票员,到如今团队已由独木发展成林。在他的带领下,这些“需要把全国铁路站名图牢记在心”的年轻后辈们,正一步步在向王威的学习中,收获成长与奉献。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9岁。

    培养后辈,对于一名已有85岁高龄的教师来讲,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更在身体力行的初心坚守中。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街道师大社区的黄以孟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位被大家誉为“黑板报总编”的共产党员黄以孟,总会于每天清晨步行一小时在周围五个社区挂、换新的黑板报,宣传党政要闻和社会热点。10年来,他制作的黑板报已达2123期。如今,看黑板报也已经成为该社区居民日常的重要文化活动,他的学生也加入到制作板报的活动中来。“我愿意做党的义务宣传员”,用黄以孟的话说,“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永远没有退休的一天。”

    脱贫致富:打造美丽乡村谋出路

    而更多在基层传递的初心,经历着一轮轮播撒希望、收获梦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来之不易。

    作为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在许多年以前,还是一个给临近村镇居民留下“脏、乱、差”印象的地方。村党总支书记王武林告诉记者,“现在这些整洁的路面,有许多路段都是在原来茅坑的基础上填平的”,道路硬化、兴建垃圾处理池、绿化建设倡导蔬菜代替花草、开展一年一度“美丽庭院”评选……以生态文明为抓手打造美丽乡村,在江兜村已然成效显著。

    位于宁德寿宁县西部的下党乡,脱贫之路走得更为不易。在驻村书记曾守福的带领下,下党乡通过“互联网+TV”试水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茶农的收入翻番,达到了每亩6000元,村财收入逾20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敞开门窗做起了农家乐,这个曾经连电视打开都没有信号的小山村,终于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出路。

    安居乐业:渔民憧憬安定未来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和岸上的居民不同,福建长长的海岸线边,还散落着许许多多临海而居、依渔而生的村民,问一句“渔民想要过上稳定安居的生活有多难”,可以得出千千万万种答案。

    对于位于闽东东南沿海的溪坯村村民来说,上岸生活甚至曾经是一种奢望。78岁高龄的原村党总支书刘向禄不忘记孩童时期“5个人挤在一条船一床被子里”的生活,这让他感叹:“没有上岸定居,永远也摆脱不了贫困。”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村党总支、村委带领全村开辟土地,并组织渔民分三批上岸、定居。2013年,该村建造了溪坯造福新村居住区和6个连家船民安置点,新建房屋635幢,可喜的是,一代代安置房和新居住区正在朝着第四代不断进化。

    而出于水产养殖需要,宁德三都澳渔业养殖区的居民不得不分散居住在海面上,形成“海上浮城”,“海上110”、海上便民服务区、海上超市一应俱全。为了应对不断增多的涉海矛盾纠纷,以王万海为代表的几十名三都边防派出所公安武警通过日夜值守海上“军民融合号”,做到24小时全天候对管辖海域居民进行安全监控,帮助海域的居民实现“安居”的梦想。

    回首一路,像这样的温暖故事,还有很多……6天很长,长得让我们从社会基层的各个角落体会到了闽东南人民为守护平凡的生命而做出的努力;6天却也很短,短得让我们无暇停住脚步,倾听更多老乡们在追梦路途中的心声。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43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