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台贾天阳:一样的年,不一样的味儿
2017年02月09日 14:48:5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大年三十的夜里12点,鸡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我放下正不断跳出红包的手机,来到了东城区的豆瓣胡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二氧化硫味儿,这是烟花爆炸后的气味儿,在我的记忆中,这种气味儿,也是“年味儿”的一部分。

    12点半,本应是爆竹声最密集的时候,但是今年的这个时间,这座城市已经逐渐安静了下来,划破寂静的,是一片扫帚的声音。当人们正在家中享受团圆的喜悦的时候,京城数以万计的环卫工人走上了街头,开始了他们的“除夕夜”。

    杨万里,甘肃天水人,东城区环卫中心的一名环卫工人。一顶鸭舌帽,一件不厚的棉袄。十几分钟的清扫过后,他的额头上已经挂上了汗珠,像这样的工作,在这一天晚上,老杨还要继续干上三四个小时,而白天他还要去继续做自己日常的清扫工作。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只是说不累,挺开心的。

    这是老杨在豆瓣胡同度过的第6个除夕夜了,自打做上了环卫工人,他还没有一年的春节是在老家度过的。他说,春节是“要紧的时候”,要等节后“不要紧的时候”再回家看看,每年如此。

    这天晚上我采访的环卫工人有甘肃的、河南的、安徽的,也有来自北京郊区的,他们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他们说着截然不同的方言,但是在除夕夜,他们却团圆在这条不长的胡同里,扫帚反复摩擦于地面的声音,是属于他们关于这一个除夕夜的声音记忆。我采访的每一个环卫工人,脸上都挂着笑,我采访时并没有镜头,面对一个小小的录音设备,他们并无需假装出笑容,我想说这笑容看起来也是真切的,这笑容甚至看起来比几个小时年夜饭饭桌上的笑容来的还要真实、还要快乐。

    王雷,北京人,市安监局的一名调研员。1981年出生的他,自打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安监部门工作,12个年头过去了,作为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北京人,他还没有一年的春节是在家过的。春节头两天我跟他一起巡查北京的烟花爆竹零售点,一路上他一直在说希望大家给点儿力,别出什么岔子,要是有不合格的,春节就更不消停了。整个北京市的安监系统,春节期间每天都要对各个烟花零售点进行起码两次的安全检查,所有的一线人员在春节期间都是停休的。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还是春节这几天北京的空气质量出奇的好,在年三十采访时,同行们就纷纷感叹今年“爆竹味儿”比往年小多了,当我在初二白天在地坛采访时,天空更是蓝的感人,而我在采访时也再也不用通过“猜”的方式来判断口罩里面的采访对象的表情了,没了雾霾没了口罩,让人们脸上的喜悦不再只属于自己。

    说起雾霾,百姓总有些无奈,好像这是件大事儿,不是一个个体能够左右的。到了春节,人们更加担心大量的烟花燃放,京城怕又要“不见天日”了。然而人们的“无奈”并没有变成“无动于衷”。

    在我采访的市民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今年都减少了烟花的购买量,去年还在放各种大型花炮的张大爷,今年就只买了两挂鞭炮,也更有市民表示今年是最后一年放炮了,明年就不放了。从我自己的体会而言,在过去几年,要想在春节期间睡个好觉,就一定要在睡觉时提前带好耳塞,而今年,我没有戴耳塞,却依然可以踏踏实实地睡一个自然醒。市民们对于减少放花炮,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理由:“环保”。

    这是令人感动的,因为人们大多都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可是当整个社会中,像他们这样在行动中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原来北京的天空,原来春节中的北京的天空,也可以像今年春节这样的蓝。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如果说每年都有那么一天,我都会固定地和一群人在一起,固定地做一样的事,那就是除夕。今年,是我做记者的头一年,而这一天,我也终于做起了不同的事儿,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新闻的工作让我多了一些忙碌,却也同样多了一些眼界。终于,我在除夕这一天,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体验着不一样的“年味儿”。忙碌之外,更多的,是一种作为新闻人的“满足”。

    “过年”和“回家”这两个词往往是被绑定在一起的。春节几天,采访了太多在一线工作的人,这两个词,在他们身上,都没有走到一起。谈起春节的工作,没听到一句抱怨,甚至感受不到他们任何或喜或悲的情绪起伏,他们就像平常一样,做着手中的工作。甘地说:“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43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