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张小妹: 当爆竹声响起的时候
2017年02月09日 14:48:5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这是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卢海第11年除夕值班了。像往年一样,在家吃过简单的年夜饭,新闻联播还没结束,卢海就换上大衣准备出门。此时的路上,每一辆车似乎都在开往家的方向。而作为同仁医院除夕夜烟花爆竹伤救治的主力,卢海逆行着,前往工作岗位。

    这也是北京青年报多年来除夕夜必去的一个采访点。似乎成了惯例,不管每年值班记者是谁,都会有一个北青人出现在同仁医院的急诊楼,记录这里除夕夜的紧张和忙碌。作为新接医疗卫生口不久的记者,今年的除夕夜,我也将同仁医院列进了采访计划之中。

    问候和问诊

    到达同仁医院急诊楼的时候是晚上十点,同仁医院宣传主任朴颖实已在这里等候各家媒体:每年都是你们几家,都成熟人了。朴颖实带着记者们上楼,见到卢海的时候,他刚好送走一位患者去做检查,利用间隙接受了一轮采访。

    “北青报每年都来,我记得的都有好几位,得知我这个新人来自北青报的时候,卢海主任跟我细数了几位之前除夕夜来到同仁医院的北青报记者,你们也辛苦了,除夕夜还要来采访。采访暂告一段落时,卢海对每位记者送上这样的问候。

    除夕夜这样的特殊氛围下,采访工作似乎也增加了一年一聚的味道:去年也是跟你们几家一起迎接新年啊!卢海笑着说。11年来值守除夕夜,并发布权威的烟花爆竹救治信息,卢海非常了解公众的关切,介绍救治情况时候,简练而又精确,很多问题,没等记者问出口,他就已经一一给出答复。

    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生随时都要准备迎接患者,在这里采访,更多的是需要观察,而不是提问。

       宝贝儿,来,慢慢睁开右眼,看这里,能不能看到光?这是一个4岁的男孩,因为爆竹突然翻倒而被意外炸伤,从河北赶来这里。面对孩子,卢海的语气更加亲和。

    孩子在河北当地医院已经拍了片子,卢海举着片子和同事一起研究。由于四楼的诊室没有阅片灯,卢海就站在灯下面,仰着脖子仔细地看着。

    在烟花爆竹伤中,儿童患者是卢海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小孩子的眼部没有发育完全,一旦受伤,伤情的严重性和难度都会超出成人,卢海对我说。

    忙碌与记录

    诊室一侧有几张椅子,我就坐在这里一边写稿子,一边观察着急诊室内的情况。这里很少有安静的时候,或者患者匆匆忙忙地进来,或者电话不时地响起。上次看表的时候才九点,这会儿在看就11点半了,真快,眼科门诊办副主任乔春艳说。伴随着几句热闹的寒暄,诊室进来了几个人,我一抬头,看到了熟悉的白发,原来是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等人来慰问除夕值班的医生们。这时手机也滴滴地响了起来,是几个好友赶在零点发来的祝福短信,窗外远远地响起了烟花爆竹声——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了!

    方来英主任一行走后,我看了眼手机,一百多条未读信息,这才想起来一晚上也没来得及给亲朋好友、以及医疗卫生战线的各位老师发个祝福,于是把刚才随手拍下的一张方来英主任与医生、患者交流的照片,发在了市卫计委的媒体交流群,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抬头正好看到方主任来慰问坚守岗位的医生。大家新年快乐!

    很快就收到方来英主任的回复:小妹,刚才没有看到你,不好意思。节日好!

    我说:医务人员最辛苦,我是负责在一旁默默记录的……

    这也是这个特殊的除夕夜给我的感受。当医务人员进行紧张救治的时候,记者能做的,就是将这一刻记录。一年又一年的除夕故事,可以让人感受到北京一年年的变化。

    “随着大家观念的改变,也许以后除夕接诊的人数会越来越少,烟花爆竹伤越来越少,这也是我们医生最想看到的。采访结束后,卢海对我说。

    凌晨1:30,我走出同仁医院急诊楼。万家团聚的热闹之后,此刻的北京正在渐渐进入梦乡。路上清洁工正在清扫爆竹皮,偶尔经过的出租车正载着夜归人回家。点亮夜空的不再是片刻绽放的烟花,而是一扇扇窗户内星星点点的灯火,这温馨的灯火,比烟花更美。在我的身后,永远亮着灯光的同仁医院急诊楼内,他们仍在忙碌着。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43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