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播了17年突破3000集
2017年02月09日 09:52:03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图为《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照。资料图片

    17年前的11月4日,当《外来媳妇本地郎》在珠江频道首播之时,谁也没想到这部粤语系列短剧能够挺立荧屏17载,突破3000集大关,成为当前国内播出时间最长、集数最多的电视连续剧。在收获好口碑的同时,该剧仅以每集约10万元的制作投入,为珠江频道节目时段累计创造超过20亿元的广告效益。

    日前在总结该剧成功经验的研讨会上,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外来媳妇本地郎》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能实现既有好口碑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外》剧讲述了广州老城区一个有着四个儿子的大家庭,娶了天南海北的四个外地媳妇,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了一系列摩擦、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喜剧故事。当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正强烈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创业者持续涌入,城乡人员大迁徙、大流动成为广东地区突出的社会现象。总导演陆晓光说,我们意识到本地与外籍人员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乃至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是永远不会陈旧和落后的命题,因而决定创作《外》剧这样一部富有喜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家庭生活系列剧。

    “但当时我们只打算拍一部就完结,而且首播的时候还放在通常收视率较低的周六、周日的7点到8点,”陆晓光说,“可观众不答应啊。”2000年11月4日首播后,《外》剧立刻获得观众热捧,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收视率节节攀升,一举扭转了当时广东观众80%收看香港台的局面。时至今日,《外》剧仍然稳居珠江频道收视率前三名之列。

    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张惠建认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外》剧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途径。他说,《外》剧取材于广州市井生活,面对的主要是粤语地区的普通民众,始终坚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抒发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真情实感。观众的意见往往能决定《外》剧的情节走向,各种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成为《外》剧的看点。

    与国内电视剧通常在制作完成后再播出不同,《外》剧是“边拍边播”。这使得《外》剧能最快速地反映流行热点、社会动态,而且能够第一时间根据观众的反馈有的放矢地改进创作,乃至不断地调整和纠错。这是《外》剧长盛不衰、常看常新的重要保障。许多观众评价该剧“接地气、有生活”“真实、有趣”,和《外》剧“边拍边播”的独特模式密不可分。为了获取第一手的观众意见,17年来剧组先后举办各种观众见面会、座谈会、观众探班活动等达到100多场(次);节目推介会遍及全省,演职人员演出、采风的足迹更是遍布全国。定期的观众见面会、月度收视评议总结和编创人员深入实地采访采风体验生活,成为剧组主创人员长期贯彻的“三大法宝”。

    作为家庭剧,《外》剧堪称老少咸宜。“家和万事兴、和谐共融、包容友善、守望相助”一直是该剧所倡导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核。创作者们对人情人性的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纲常伦理的重视使他们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厨艺药术、职场文化、家庭百科、孝悌廉耻、“温良恭俭让”传统美德等更广阔的创作领域,用真情打动观众,引领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十余年来,剧组不断地从各个渠道收到热心观众的信函、纪念物品等等达到数千份,表达谢意,倾吐心声,甚至于求助解决生活困难,《外》剧真正成为广大观众信赖和喜爱的“贴心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正是因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合理而让人信服地融入了影视作品,才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张惠建表示,《外》剧作为广东电视台的金字招牌,将继续开启策划制作的“转型升级”之路:在保持传统媒体制作播出优势的同时,积极向网络新媒体进军,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发展;不忘初心、团结奋进,在中国广电史上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43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