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中好镜头留下的好故事
2017年01月12日 10:21:1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直白响亮的话语,成为2017年开年最红火的号召。奋战在一线的广电人,一直都在用心付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秀作品。让我们看看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如何脱颖而出摘得桂冠,为从业者“撸起袖子加油干”留下哪些宝贵经验。

  央广《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大国工匠》记者正在拍摄宁允展(右)研磨高铁转向架,留给他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

  《为劳动者计步》环卫工人张成良展示计步器上的步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要塞作证》。

  北京卫视《生命缘》。

  在现实的电视节目采访中,采访场景有可能是这样的:记者绞尽脑汁提问,受访者依旧沉默寡言,采访遭遇冷场;采访刚刚开始,采访对象情绪波动突然转身离开,采访被迫中断;采访对象无视记者问题,回答时屡屡“跑偏”、“文不对题”……这些问题,对电视记者来说实在是再常见不过了。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时,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们是怎样处理的?

  跟拍对象“没的说”?

  让镜头说

  画面回放:在一个吹得极大的黄色气球上面放一张白纸,张新停操控锋利的钻头开始在白纸上钻孔,白纸逐渐被钻出了一个圆孔,气球却依然完好无损。镜头切换,开始回放张新停拎着各种测量工具走在路上的样子,再一切换,换到他所需要去精确测量的弹药上。短短几个镜头,在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节目《大国工匠》里,一个技术过硬、给弹药制造量具精准把关的“大国工匠”的形象就勾画了出来。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大国工匠》跟拍的很多师傅,专注地工作时不说话,不干活的时候又因为第一次接受采访不善言谈,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他自己说起来就好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采访身边的人时,身边的人又表示“没的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岳群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研讨会上说,这些工匠丰富的精神世界,很多都体现在了他们的工作中,如果他们不善于说出来,记者就努力通过镜头表达出来。

  “除了睡觉、上厕所,记者们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和工匠们待在一起,每时每刻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和语气,他们休息时,记者就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让他们慢慢打开心扉。”岳群说,为了用镜头语言来补充表达,讲好《大国工匠》的故事,记者经常一拍就是几个小时。“很多师傅干的都是精细活儿,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精度,工作动作也很单一,焊接、打磨、钻孔,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而且纹丝不动,画面怎么丰富?难度怎么表现?记者在用光、拍摄角度上下了大量的功夫,为了抓拍师傅工作时的手部细节,摄像师还将GPRO镜头绑在师傅的手腕上进行抓拍,为了能反映出师傅技艺的精度水平,摄像师采用了100微距的摄像头。”

  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团队历时一年时间完成的历史题材纪录片《要塞作证》,也让镜头成为有生命力的语言。在该纪录片中,有的采访对象已经90多岁,曾经的慰安妇、幸存的中国劳工已卧在病榻之上,但他们点点滴滴的讲述,再和片中切换的镜头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出观众心底的情感共鸣。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制片人姚冬梅说:“我们全片大量使用了定点、延时等拍摄手法,片中短短几秒钟的画面,需要数个小时或是不同季节几次固定角度的拍摄才能最终完成。这些场景的变换,体现着时光流转的历史况味,这些镜头本身就有强大的张力,直抵内容核心。”

  话题同质化?

  让数字说

  画面回放:护士林友萍仅仅打针补液一项,就要来回走动160多趟,从计步器上显示,光早上工作的4个小时里就走了4470步,当时离下班时间还早得很。环卫工人张成良从清晨5点半开始工作,工作8小时后计步器显示共走了22218步……展示这些数据的镜头,都来自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节目《特别策划——为劳动者计步》中。

  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为劳动者计步》以计步器这个载体切入,让劳动变成实实在在可量化的数字民生新闻,计步中既采访了在工作岗位上步数非常多的环卫工、护士等群体,也采访了公交车司机、银行柜员等步数几乎为零的劳动者,但他们都同样辛苦,同样令人动容。

  “民生新闻通常是以报料热线的线索为主,经常是被线索牵着鼻子走,这样容易被新闻同质化吞没,为了解决这个困境,我们开始琢磨一些新的报道形式,‘计步’就是其中一种新的尝试。”参与《为劳动者计步》制作的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民生新闻部《今日一线》栏目记者兼主编刘冬说,近年来很多街坊用电子设备计算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数,还热衷在社交网络“晒”步数,于是节目组想到了用计步器为劳动者计步这个报道思路。

  刘冬觉得,通常的电视新闻是以拍摄的镜头为主,但《为劳动者计步》用计步器作为另外一个视角,与记者的采访相辅相成,直观的数字也增强了说服力。

  《大国工匠》也善于让数字说话: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时间允许的误差。在中国航天,53岁的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这样一组数字,一下子就把高凤林这位大国工匠的工作难度描述出来。

  突发情况频发?

  真实记录

  画面回放:6岁的女孩丹丹突发恶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主动捐献器官挽救了另外的5个小朋友。帮丹丹取出器官并将其移植到另一个小朋友身上的曲大夫,站在镜头前只说了一句话:“第一次接触她父亲,他是12月31日值班半夜来的。”曲大夫顿了一下,低头哽咽说了句“这别采访了。”就打开办公室的门径直走了进去。这中断了的采访,完完整整保留在了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节目《请你替我活下去》中。

  《请你替我活下去》是北京卫视《生命缘》栏目第二季中的一期代表作,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邵晶说,拍摄中的任何突发情况都是拍摄的机会,而不是拍摄的障碍。每一次意外、每一次突发情况,都帮助我们最终完成一部部作品。

  邵晶举了节目里的另外一个例子:患者是一位肺动脉高压重症产妇,当患者的母亲第一次获准进重症监护室去看女儿时,连续昏睡6天的患者一下子躁动起来,心率从120瞬间升到150,医生急了,立即对着母亲大喊“你出来,出来!”邵晶说:“这激烈的矛盾冲突出乎了我们对拍摄的预期,声音记录得也并不完美,杂音很大。但我们现场的编导摄像却坚持记录了下来,并且在事后完成了补采。这个片段未做任何剪辑,在《生命缘》第一期中播出,一炮打响,这位医生也被观众誉为业界良心。”

  同样秉承真实记录、各种突发激烈交锋也不躲避的还有很多节目,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湖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访谈《督履职 促发展 惠民生——2015湖北媒体问政》在曝光黄冈地税局违规修建豪华办公室、来凤县违规征地等问题时,现场的主持人、嘉宾、群众与相关责任人意见不一出现了激烈交锋,节目组真实地将其记录下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媒体问政节目总导演屠赟涛说:“问政访谈要有震慑力,必须真实客观。我们除了真实记录现场,还要讲好讲准每一个作为发问铺垫的故事。在节目直播中的每一条短片,都要真实、客观、理性。只有真实记录,当面对质疑以及现场的各种突然提问时,才能经得起考验。”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赵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976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