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平萍:对深刻命题的追问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2016年12月14日 08:53:4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颁奖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开设“深学笃行”栏目,介绍各新闻媒体和编辑记者的学习体会和落实举措。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河南日报时政要闻采访部主任平萍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努力践行“四向四做”,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努力和探索,该是何等光荣。而对深刻命题的关注,正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心怀大局:牢记“我是谁”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要求我们不忘初心、明辨是非,牢记“我是谁”。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素养,加强政治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认清本质,明辨是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前面的那个“1”,如果没有这个“1”,后面的“0”再多都没有任何价值。

2012年6月5日,平萍(左二)在汝阳农村采访。

    “你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焦裕禄精神不仅影响着你们,而且影响了几代人。1966年2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2009年4月1日,在兰考县焦家小院,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专程看望焦裕禄同志的子女和亲属时说的那些话,并有幸有心把那些“会外音”付诸报端,使之成为河南日报的独家新闻。

    使命在肩:勿忘 “为了谁”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求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勿忘 “为了谁”。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要切实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覆盖到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全流程,把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我们的有效引导,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来河南调研考察、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3次作为随行记者全程进行了采访,其中河南日报刊发的《让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习近平兰考缅怀焦裕禄记》系总书记首次阐释焦裕禄精神的独家报道,文中所披露的许多翔实细节成为业界学界政界深入挖掘总书记与焦裕禄精神渊源的权威蓝本。

2011年4月9日,平萍(左一)在洛阳山区移民村采访。

    时政报道之急之难之重,交稿时间之紧迫,近乎“残忍”。我几乎每次都是手忙脚乱感叹时间之飞逝。即使是在这种分秒必争的紧迫状态中,我也会力争使作品既厚重高远,及时准确传达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又充满人文情怀。

    转型在即:深化“走转改” 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要求我们补齐短板、转变作风,深化“走转改”。

    在当下新媒体、全媒体、自媒体纷至沓来的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要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手中始终要有“几把刷子”,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00年我写的一篇报道《老医生妙手施治 小杨超蛇口脱险》说的是,漯河一个被毒蛇咬伤的孩子辗转到省里的大医院后,却找不到抗蛇毒的药,经验丰富的急诊医生在孩子的腿上、脚上开了8个引流口,才暂时保住孩子的命,最后各方辗转从外省找到了这种抗蛇毒的药,孩子才彻底脱离危险。然而,我没有止步于此,我在思考,这种药那么难找,是很名贵、很稀有吗?经过大量细致的采访,我发现,答案恰恰相反,这种药很便宜!就是因为很便宜且有一定的保质期,在平原地区极少能用到,大部分医院就不进这种药,造成了药品储存盲点。我随后推出的记者调查《一口咬出一个空白点》,以颇具悬念的标题揭开事件背后隐藏的行业缺陷。

    心系人民:须知“依靠谁”

    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要求我们心系人民、讴歌人民,根植“依靠谁”。

    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态度,决定他的新闻立场和新闻理念。有追求、有抱负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扎根在基层、奔走在路上、活跃在现场,把新闻写在广阔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心坎上。我们要把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将更多的镜头聚焦群众,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成绩反映出来,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2006年3月,平萍作为中国艾滋病媒体报道成员赴美进行访问交流。

    我从事公共卫生报道的7年间,正处于艾滋病全球流行高发时期。我时刻关注着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疫情,致力于消除丑化和歧视,让大众走出防治误区,为遏制艾滋病传播宣传科学理念。这期间,我先后20余次深入上蔡县文楼村,接触采访艾滋病人和医护工作者近百人,连续18年对河南省世界艾滋病日活动进行报道。当时社会上普遍对艾滋病存在误解和歧视,所以每年12月1日的艾滋病宣传日活动现场,往往都是医生护士唱主角,活动热热闹闹,大庭广众下群众却碍于情面、少有人问津。我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采写了记者观察《艾滋病宣传活动缘何门前冷冷清清》进行深入分析,最早提出了避免形式主义,要真正把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更有效更人文的途径传递给千家万户这一紧迫命题。

    我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媒体介质如何变化,都需要思想和真相,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媒体力量,对深刻命题的关注,正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情怀担当之所在。(平萍)

点击进入专题↑↑↑

 
更多阅读:
· 主流媒体为"两学一做"营造氛围 深学笃行凝心聚力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90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