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社让记者扑下身子“接地气” 报道“冒热气”
2016年12月08日 09:56:2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讲述百姓故事,展现经济社会发展?襄阳日报社给出的答案是——去基层。从2015年4月起,襄阳日报社开展了“新常态,新亮点,百名记者在一线”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得到了锻炼,他们采写的600余篇报道也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传帮带” 扑下身子“接地气”

    襄阳日报记者到山区采访

    襄阳日报社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人确定一名年轻记者作为帮带对象,共同完成采访。襄阳日报社总编辑顾振华、副总编辑高翔率先招徒。报社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

    一方面,“老师们”要手把手帮带年轻记者,着力让年轻记者在工作实践中长知识;

    另一方面,继续发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优良传统,带头蹲点调研,带头写新闻稿件,带头出精品,为年轻记者树立好榜样。

    一年多来,已有近600人次以“师徒”形式深入基层,走访1000多个单位和联系点。报社还开通了微信群,搭建学习平台,组织编辑记者上线交流采访心得。

    “冒热气” 写鼓舞人心的报道

    襄阳日报记者和襄阳晚报记者在深山农户家采访

    对“新常态,新亮点,百名记者在一线”栏目的内容,报社明确要求:深入采访报道基层新变化,不能板着面孔生硬说教,更不能背离群众高谈阔论,记者应扑下身子,走进基层、牵手百姓,真情动笔,写出反映时代、鼓舞人心的报道。

    上午,村民王安定早早在自家门前摆出几把木椅。“搭车的人可以在这儿歇脚”,王安定告诉记者。一条水泥路从他家门前穿过,5米开外,就是“村村通客车”毛岗村站站点……

    这是《开往春天的乡村客车》稿件中的一段,反映了襄阳实现“村村通客车”全覆盖的情况,语言平实,画面感强。

    《迎“风”发展的新能源项目》《曹凤杰和她的“自助洗衣店”》《碎煤机楼里的工人不戴口罩了》《太空种子育出奇妙世界》《换条跑道去领跑》……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稿件伴着油墨的芳香,带着编辑记者的真情,赢得了读者的肯定。

    有读者在微博微信上留言:报纸关心了我们身边的变化,报道了城市发展的亮点,让人倍感振奋。

    “强底气” 锤炼作风强素质

    襄阳晚报记者肖梦阳(右)在抗洪救灾现场采访

    一年多来,年轻编辑记者和“老师们”一道,跑工厂、走乡镇、进山村、访农家、串社区,不仅得到了实践锻炼,而且丰富了政策知识。

    记者黄金晶说,“当我走进毛岗村,看到乡亲们那样高兴的神情,看到大家由衷地表达对党的感激时,我也被他们所鼓舞,被深深地感染了,写稿时也感到充满激情。”

    不仅编辑记者被感动着,他们的敬业精神也感动了采访对象。年轻记者严俊杰在采访时,被身患残疾的胡文波苦读医书通过医师资格考试的事迹深深感动。《拄着拐杖追逐“医生梦”》一文刊发后,有关部门为胡文波解决了公租房,医疗主管部门还帮他建起诊所。胡文波母子搬家那天,特地邀请了严俊杰,严俊杰为他们买去了“福”字挂件,挂上墙的那一刻,胡文波说这是他42年中过得最温暖的春节。

    “新常态,新亮点,百名记者在一线”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报社老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锤炼了年轻记者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作风。正如襄阳日报社长王正强所说: 我们就是要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让党媒记者真正懂得‘我是谁’‘为了谁’,加深领会党的新闻媒体始终同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内涵。”

    记者感言

    严俊杰:一个好的新闻故事,要满怀激情,精心谋篇布局,才能生动精彩,引人入胜。而如何把一个小故事讲精彩?在“走转改”过程中,我有了新的发现。俯下身子看变化,沉下心思问民生。通过对这些小视角的观察,我们记录和发现了城市里的新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不断深入挖掘,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共同感受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看不到的进步。

    张亚婷:怀着探宝的心情我初次去考古现场,但真实的考古工作十分辛苦、繁琐、乏味,往往住在荒山野岭好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个项目。尽管考古工作苦,采访考古也苦,但考古人员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觉得,只要“舍得下到负几层”,采访到精彩的故事,写出优秀的作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走山道、翻墙头、搬石碑……通过我们的走访、报道,曾经一个个符号化的地名、街名、码头,变得形象与鲜活起来。我常常在想:作为记者,我何其有幸,能够参与这样一次次文化寻根之旅;我何其有幸,能够通过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报道,见证身边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赵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89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