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风潮吹进深山幽谷:当村里开通了微信公号
2016年12月02日 08:33:04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偶然中的必然

  三年前还在用“老人机”,如今成了微信达人

  “‘为村’公号是什么,‘为村’怎么为?让老百姓成天拿个手机,在上面写写字、聊聊天,就是‘为村’了?”在湘西州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微信群里,一位村民的提问,瞬间让群里热闹起来。

  “‘为村’不过是用互联网助力村庄发展的一套方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给你钱和米,你若不用或不善于用,它只能是个摆设……”对于这样的质疑,唐其昭早已习以为常。他在群里连发信息,给村民详解“为村”的意义。

  54岁的唐其昭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开发办调研科科长,现在他更愿意把自己介绍为“湘西为村微信公号总带头人”。

  唐其昭说,“为村”是腾讯公司“为村开放平台”的简称,其最核心的内容,是“为村”微信公号。这个以村为单位的公号,不仅能像一般公号那样,对外发送文章推介村庄,还另外开发了村民自己的“朋友圈”——“赶集”,以及“商城”“村务公开”“便民服务”等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板块。

  若以村民身份进入公号,必须经过认证。公号的关注人数、认证村民的人数、村民之间的互动程度,都成为活跃度的指标。对一个达到“活跃”标准的公号,腾讯表示今年底将给予1万元的“加油”基金奖励,未来还将为其对接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资源。

  一个村庄要申请加入“为村”,必须按设定的程序一步步推进。条件之一,是要建立一个200人以上的微信群。“这些任务要完成,都不容易。曾经有人问我,能不能花钱请人做,我没有同意。”唐其昭说,只有让村民自己经历这个过程,这个新事物才能落地扎根,村民才能得到锻炼,一起成长。

  “‘为村’项目,是腾讯在农村帮扶6年不断摸索的结果。”腾讯“为村”项目负责人陈圆圆回忆,捐建教学楼、运动场,培训乡村教师……此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乡村公益活动仍局限在传统模式中,始终没能找到发挥互联网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但多年的实践与思考,让腾讯发现,中国乡村的问题在于“失连”:乡村空心化造成的情感“失连”,留守者与外界信息的“失连”,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与财富的“失连”。能否为“失连”的乡村做连接?

  2014年11月,腾讯邀请中国移动、中兴通讯等企业,在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启动了一场试验:为村里建起一座4G基站,给村民捐赠智能手机,培训村民使用手机上网。很快,这个贫瘠山村迎头闯入移动互联时代:诞生了全国第一个经过认证的村级微信公号,村支书在公号里写支书日记,村民在后面点赞留言;60多岁的妇女学会跟远在广东东莞的儿子视频聊天;有村民开始用微信卖自家的土特产……

  “借助互联网平台,村民自己能够创造各种可能。”铜关村试点的成功,让腾讯作出新的决定——2015年8月19日,腾讯的“互联网+乡村”项目“为村开放平台”面向全国发布。

  与此同时,从1994年就开始在扶贫部门工作的“老扶贫”唐其昭,也在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扶贫方式。

  “产业扶贫的症结难以破解,越扶越闹的现象时有发生,扶贫工作越来越难做。”唐其昭认为,这一切的痛点,都可归结为输血式扶贫导致的“内力不足”。可是,如何激发内力?

  2015年8月上旬,唐其昭被单位派往深圳参加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扶贫系统干部经济管理能力提升班”学习。其间,陈圆圆给他们授课,介绍了铜关村的案例,以及“为村”项目的设想。

  “这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2013年还在使用“老人机”,看见别人用手机拍照都惊羡不已的唐其昭,被这全新的理念深深吸引了,“对于互联网的威力,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只是一直找不到将其与扶贫结合的办法。”

  前几年,唐其昭在农村的弟弟开始养鲟鱼,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都是靠他通过网上搜索对策解决的。弟弟现在每年净收入10多万元。“这让我确信,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可以带来财富流。但是,不是所有的村民都有个会电脑的哥哥。”唐其昭说,“用电脑上网,对很多农民来说,门槛太高。手机却不同,它在农村的普及率高,这让农民触网成为可能。”

  湘西州扶贫办采纳了唐其昭的建议,2015年10月出台文件,正式启动“湘西为村”试点工作。在全州8个县市选择了26个贫困村,每个试点村安排20万元用于基础网络建设,2万元用于培训村级工作团队。目前,有10个村基本实现了光纤入户和村内主要场所的WiFi覆盖,19个村的公众号成功开发上线。在全国,截至11月22日,共有2086个村申请加入腾讯“为村”,申请通过的村庄数为563个,通过率27%。目前具备“为村”功能的上线公众号73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74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