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报》记者亲历"长征五号"发射惊心三小时
2016年11月30日 10:26:5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每每有重大新闻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记者的身影,可能发生新闻的地方是时刻危险的,可能发生新闻的地方是让人振奋的,可能发生新闻的地方是留有伤感的……但无论怎么,我们的记者都坚守一线,为受众带来最真实客观、最感人至深的报道。他们的经历和感受,能够让读者了解记者的付出和责任。

  倪伟 宿东 崔恩慧

  163分钟后,长征五号终于等到了那一声“点火”。

  11月3日,从18点到20点43分,平平常常的两个多小时,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们却仿佛目睹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好莱坞剧情片。

  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首次发射的前3个小时里,经历了数次跌宕起伏的“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在与中国航天人拔河。航天人角力的对象,是失败。

  发射前的两次虚惊

  发射失败,是航天人最大的噩梦。20多年前,一次发射失败,让火箭的总设计师几乎一夜白头。

  作为《中国航天报》报道长征五号首飞任务的记者,在这一晚,我们两位文字记者与一位摄影记者见证了长征五号战胜意外挑战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新一代中国航天人高超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当晚,发射前先后出现的两个箭上的问题,让原本秩序井然的指控大厅出现了骚动。科研人员聚成多个小组,人们往来穿梭,大声呼唤寻人。

  见过火箭发射的人都知道,火箭临射前,忙乱如灾难电影指挥部里的场面,可能毕生难见。

  长征五号核心研制人员与专家火速召开闭门会议。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表示,当前出现的问题事先曾反复讨论过多次,在合练中也单独做过试验,因此有预案准备。

  预案,中国航天“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重要法宝,又一次派上了关键用场。研制人员精心准备的几百个预案,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意外发生。

  问题解决后,长征五号发射被推迟到20点40分。

  作为航天新闻人,我们渴望记录下精彩的故事,但我们更期盼发射圆满成功。我们默默祈祷,经历了两场虚惊之后,希望最后一小时能平稳度过。

  然而,不平凡的长征五号,注定让人刻骨铭心。

  发射前,我们前往观看发射的指定区域。20点39分,当所有人已经在准备最后倒计时的时候。火箭却过了几分钟后依然原地不动。

  又出问题了?在紧张到快窒息的氛围里,我们不禁再次心里打鼓。

  后来看到央视拍摄到的这段时间指控大厅内的画面,我们才知道,最后3分钟又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

  下达倒计时口令的01指挥员被几次打断,甚至出现“中止发射”的指令。在镜头里能看到,01指挥员之一何巍连问了两声“怎么了”,表情严峻。操作人员面面相觑,想问又不知如何开口,气氛紧张到极点。

  终于,重置-1分钟准备;终于,倒计时-10秒开始;终于,火箭点火。

  我们看到火箭底部火焰喷出,照出地面一排椰树的黑影,在气浪中凌乱。然后火箭稳稳起身,稳稳出塔,震动逐渐传来,声浪逐渐传来,如爆破声,如撕裂空气的打击乐声,如一支巨槌高速敲击紧绷的鼓面之声。火光之亮,眼前浑如白昼;声音之大,感觉正从头顶飞过。

  壮哉长五!不愧为我国长征火箭家族的擎天之柱。

  半分钟后,这支穿云箭便穿入云中,隐去了箭身,各路媒体记者和参观者沉浸在尖叫欢呼之中。我们则立刻撤离,回到指控大厅,与航天人在一起。

  30年磨一“箭”的欣慰

  每一次长征五号做出关键动作,现场都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1821秒后,级箭分离,标志着长五发射圆满成功,现场的情绪达到顶点。科研人员们拥抱、欢呼,甚至摘下眼镜抹去眼泪,我们用相机、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镜头所到之处,都是令人动容的画面。

  长征五号正式立项研制历经10年,从论证算起则已经过去了30年。因此,有人说“航天一甲子,长五三十年”。未来我国重大航天任务如月球采样返回、空间站组建、火星探测等,都需要长征五号架设通天神梯。

  万众瞩目的国家工程,是荣耀,也是压力。

  航天是高风险工程,每一次成功都来之不易。航天人必须做到在刀尖上如履平地,在高风险的地带做到万无一失。

  然而,风险无法完全规避。近年来国际上与长征五号同一能力级别的四种大型火箭首次发射中,两型失败。失败的乌云,始终笼罩在航天人头上。

  总体主任设计师何巍今年才30多岁,作为长五发射最关键的主导者之一,最后时刻,当因为没有及时接收到相关数据导致倒计时不断重置,以何巍为代表的一线操作人员能快速、自信决策,年青一代航天人让人信服。

  李东告诉我们,何巍是长五发射的头号功臣,而年青一代航天人这次的整体表现出乎他的意料,中国航天因为他们将前途无量。

  当晚发射成功后,指控大厅里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作为新闻人,我们看着、记着、拍着,试图将这珍贵的一幕永远留住;作为航天人,我们又与他们一起笑着、叫着、快乐着,享受10年磨一“箭”甚至30年磨一“箭”带来的欣慰与感动。

  从入行那天起,航天新闻人就在不断领悟“中国航天”这4个字的内涵。在这一夜,经历了惊心动魄的3个小时之后,我们距离她又近了一些。(《中国航天报》记者 倪伟 崔恩慧 宿东)

  原标题:惊心三小时,让我读懂中国航天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69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