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说|中国江西网带你穿越古今 揭开海昏侯墓面纱
2016年11月24日 09:20:5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打磨作品犹如烹饪一顿佳肴,包括选料、加工、配色,这背后的制作过程精细而繁杂。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千年大墓 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从策划到特色表达到广泛传播,都抓住了“要精心创作出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作品”的目标,为讲好“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的故事,主创人员也是拼了。那么,他们有哪些创作心得呢?

    内容为王 强化“文化自信”主题

    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面对重大发现,作为考古所在地最强势的网络媒体,兴奋感油然而生,新闻大战来了。我们多次专门召开专题策划会,组建采访、编辑、技术、美工等团队,目标是一定要精心创作出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大型网络专题,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呈现这次历史性考古发掘。

    如何无愧于时代呢?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中悟道,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之多、种类之丰、工艺水平之高,正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这就是专题内容的主题,这就是专题内容的思想。于是,我们将专题定位于:通过海昏侯墓葬发掘过程和发掘成果,介绍文物知识和价值;通过展现海昏侯墓葬文物,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设置系列互动环节,引导价值取向,激发受众对文化自信的自觉。

    具体来说,从网络专题搭建的雏形开始,就围绕“文物与文化”来展开,如:

    ·在“探索发掘”页中设置了“专家解说”“文物列举”“考古高科技”等系列;

    ·在“珍奇文物”页中将车马器、剑、金钱、等历史首现的文物以融媒体形式展示;

    ·在“江西考古”页中将万年旧石器时代仙人洞和吊桶环、新干县商墓等遗址进行关联呈现。

    “南昌海昏侯墓文物网上展厅”是专题的又一个特色内容,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编排,清晰地陈列出了墓葬里的精美文物。

    这些在公开展览中都难以足额亮相的巨量珍宝,弥补了全球网友不能及时前往现场观看的遗憾,更直观地为此次重大考古发现留存了宝贵的可方便查询的数码记录。

    这些内容与环节的展示,体现了中国文化,展现了中国形象,是正能量的传递与传播。

    在内容选取上实现互联网“融”的特色:

    一是报网融合,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等中央及地方纸媒关于海昏侯墓发掘的文字图片融入。

    二是台网融合,将中央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南昌广播电视台等关于海昏侯墓发掘的音视频融入。

    三是原创融合,将采编团队采写的原创内容进行融媒体报道,通过高清图集、小专题、小视频、微博、微信、H5、全景、论坛等形式呈现。

    通过这些互联网的“融”特色使各种媒介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受众畅游期间,应接不暇,全方位、立体化地提升了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技术为要 呈现视觉饕餮盛宴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内容是核心,技术是驱动、是手段。通过运用互联网的技术,采用消息、通讯、评论、访谈、特写、高清图、音视频、Flash动画、无人机、3D特效、AR、VR全景等多媒体技术呈现手段,新闻专题作品就能丰满起来,就能直观、形象、生动、鲜活。获奖作品正是多媒体技术较为完美呈现的“集大成者”。我们的团队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启动了专题全浸式创新报道方案,方案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墓航拍图

    一是利用无人机全景技术。通过720度全景,航拍了海昏侯墓的全貌及墓下的方方面面,让网民和受众在全景的虚拟空间里,身临其境地浸入大墓,体验和观察大墓。这个全景无人机技术呈现,一融入专题当天就获得了1.7万的访问量。

    二是制作三维视频。海昏侯大墓主椁室发掘时,中央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南昌广播电视台都予以了直播,专题都第一时间进行了采集。但一部好的专题作品要有自己的创新,我们的团队在电视直播和全景体验之外,还专门采集了很多细节,围绕网民最关心的两个部分(发掘过程和车马坑)制作了两个三维视频。这两个三维视频用简介文字配上系列数据,不仅弥补了电视直播和全景体验的不足,还避免了视觉盲区,让受众对大墓的文物保护更加真切。

    三是开设了网上展厅。南昌海昏侯墓发掘出的文物2万多件。我们在专题中开设专门的网上展厅,目的就是通过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文物照片向全球网友展示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传播力。

    通过多次对江西省博馆物的实地考查,在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支持下,对展厅设计效果图进行仔细研判,同时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使用了3D建模、贴图、Flash编程等技术系统,加上整体设计上的美观视觉、清晰结构,将近千件精品文物图片设计成18个章节,完成了网上展厅的工程。

    这种“博物馆式”阅读体验,缩短了科学新闻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把各种信息内容都尽可能“动”起来,着力将传播的资讯获取目标与促进考古科学发展的目标完美结合,让相对枯燥的历史文献和各种考证资料也变得有趣易读,使得专题既具有了新闻热点的话题性,又不失考古科学的严谨性。

    网上展厅还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好评。他们说,网上展厅改变了一直以来“新闻速朽”的理念,专题经过充分地积累和刨掘,集纳成了“不朽”的江西考古新闻历史的记录者。

    制作为上穿越时空古今交融 从打造精品的角度出发,这个专题从上线推出开始,就围绕“古今交融”这个理念进行制作。如:制作了720度全景和三维视频,强调的是受众体验的舒适度、穿越感。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墓椁室回廊三维影像图

    在每个超链接的页面里,都制作了“网友互动”板块,将专题文章页面直接与网站的“大江论坛”“手机江西网”等专题页面,还集纳网络评论精品文章和网友精彩观点,实现了专题制作上的交互性。

    在每个篇章的页面上,大量使用了毛笔飞白、墨迹、云纹、八宝阁、繁体书法印章、透明的Flash动画等与考古发掘、传统文化主题契合度统一的制作手法,将整个专题的历史底蕴、文化品位烘托呈现。

    在页面制作配色上,全部采用了古朴典雅的底纹,配上墨迹,融入暗红字体,增添了神秘气氛。

    在每个篇章的导引页,除了简洁的文字介绍,就是红黑相间的艺术标题。

    随着刘贺印章的面世,千年海昏侯墓的主人身份被确认。为了展现这个惊世发掘,制作团队在进入每个篇章时,专门制作了“进入”按钮,且这两个字选用的是繁体字,也是最能反映中国厚重文化的文字表现形式——书法印章。 “进入”这一繁体书法印章按钮的选择,与页面制作上其他艺术元素,如整体色彩、字体形态、编排方式等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整个页面古色古香的艺术风格和千年韵味。

    获奖已成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内容建设团队将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内容策划,在技术、制作上不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通过传承中华文化,承担起树立文化自信的责任和使命。(王宣海)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54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