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央视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
2016年11月16日 09:46:4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本版图片为央视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工作现场。央视新闻中心 供图

  时政新闻是中央电视台的优势资源,也是央视的工作重点与核心,其中包括领导人出访、G20峰会、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面对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传播环境,央视实施了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在时政新闻报道领域,“央视新闻”新媒体抢发推送原创特色报道,从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与传统电视屏幕并立的重要传播平台,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在主流媒体中都位居前列。

  “央视新闻”在融媒体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是否有可资借鉴的成型模式?《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融媒体时政新闻与传统电视的时政新闻报道相比,有哪些特点?做融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的难点有哪些?

  杨继红:融媒体时政新闻的制作由于涉及时政、技术、传输等台网多个部门,安全性要求高,流程环节多,协调难度大,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多样,单靠一个部门很难完成,往往需要全新闻中心,甚至全台统一部署,整体协调。因此,在2013年“央视新闻”尝试融媒体时政新闻报道之初,全台和新闻中心就高度重视,中心领导统一指挥,前后方一盘棋,一体策划、融合工作,努力探索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报道方式,确保传播效益最大化。

  比如,时政视频是央视的优势资源,而“碎片化”是新媒体传播的突出特征,手机上观看的视频要求时长短,节省流量;内容要夺人眼球,激发观看欲望;形式要灵活,不必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去年的“9·3”胜利日大阅兵报道,台领导高度重视,新闻中心打破惯例,首次为新媒体平台提供10路公共信号,大阅兵直播导演组、技术团队、新媒体项目组共同参与策划重头产品“V观大阅兵”,确立了“天鹰看阅兵”“飞索看阅兵”“阅兵提前看”“分列式贴地看”“直播幕后”等符合新媒体传播的独特视角,让网民可以在电视直播之外,换一个视角饱览阅兵盛况,全网独家的“V观大阅兵”微视频播放量超过9800万次,点赞次数超过2亿,创下“央视新闻”自有平台与合作平台的巅峰数据。经过两年多的打磨,以“短、快、新、活”为特点的“V观”系列微视频已经成为央视融媒体时政新闻的旗舰产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做融媒体时政新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是否有成功模式?

  杨继红:媒体融合带来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把电视观众转变为用户,需要电视媒体在自身植入互联网思维的基因,而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核心,就是用户思维。这就要求电视机构具备把时政报道优势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融媒体时政新闻产品的能力,打通电视和网络两个用户群,大小屏联动,建立起内容、技术、产品高度融合,能够做出即时响应的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

  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相同的内容不会转第二次”的特点,“首发”对于掌握舆论主导权至关重要。为了强调首发,央视将新媒体发稿纳入新闻采编、制作、评价全流程,明确要求新闻中心记者优先为新媒体平台供稿。在时政报道方面,新闻中心打破传统的电视报道模式,在重大活动报道中,积极拓展直播公共信号、手机移动直播、记者回传新闻等视频稿源,要求编辑、记者第一时间提炼亮点,准直播态分段播发精彩视频,“V观习主席出访”“V观两会”“V观G20”等系列微视频有力确保报道时效。

  在准直播态发布微视频的同时,“央视新闻”还在报道中安排专人负责V观报道的背景支撑,做到“轻剪辑、深阅读”,确保信息量。例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力争今年开通深港通,这一条V观视频只有16秒,但我们进一步解读了深港通规划,从沪港通到深港通,在深圳和香港可以立足的合作项目、香港对内地最大的期待等3000多字的图文配合这16秒的视频,回应民众关切,大力提升了背景报道的可阅读性。

  目前,在台领导和新闻中心领导的高度支持下,“央视新闻”正在筹建时政微视频工作室,将由专业团队开发、制作、运营推广融媒体时政新闻产品,充分调动短视频、图解、动漫、H5、移动直播等多种适合移动阅读的报道方式,让V观动漫特稿《深改小组两年了》、“‘9·3’纪念大会”V观特别报道《光影纪念日》、H5互动产品《V观2015习主席出访足迹》这样的新媒体原创产品成为制作常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到大屏小屏互动?

  杨继红:关键在于一体化设计,实现多平台统一的新闻采集、聚合与分发,通过创新引领和技术驱动,将互动渗透到采编播各环节,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促进自有平台、社交平台与电视频道的对接融合,不断拓展互动形式和产品样态,改善用户体验。

  还以“9·3”胜利日大阅兵为例,根据台领导的统一部署,“央视新闻”和新闻频道编辑部、新闻评论部、技术部门、央视网集结优势资源,合作推出“双屏互动大阅兵”。阅兵活动直播前,新媒体推出“网络召集令”,让新闻频道的观众提前进入“阅兵时间”;阅兵直播过程中,“跟着习主席去阅兵”H5产品,根据阅兵进程,在手机端同步更新阅兵背景信息;阅兵活动结束后,双屏互动同步推出“接受检阅”按钮,超过100万网友提前上传头像,一起经历虚拟的阅兵过程,极大提高了阅兵的互动参与感。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如何在抢时效的同时,又能做到不出差错?

  杨继红:我们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评价机制,引入TVU4G信号背包等先进技术手段,研发央视新闻VGC内容生产平台,搭建新媒体制播机房等方式努力确保报道时效,但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报道的真实、准确。时政新闻的审发标准并没有因为融媒体报道而降低,我们反而更加审慎,要求编辑记者不抢发、不跟风、不炒作、不唯点击量,严格规范新闻采编工作流程,所有平台的发稿都经过值班主编、制片人、主任三级审稿把关,重点稿件由新闻中心主任签发,这是确保播出安全和央视公信力的基础。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未来还将做哪些方面的尝试、创新和突破?

  杨继红:除正在筹建的时政微视频工作室外,“央视新闻”正在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搭建新媒体演播室。如果说电视演播室搭建是以电视观众为核心,那么新媒体演播室的设计则是转向以手机用户为核心,用户随时互动、留言,记者同步采访,主播和专家同步解答,让新媒体演播室成为一个用户生产节目的场所,一个“新闻现场+同场感+高质量交互”的社交平台,最大程度联通“大小屏”,实现电视和移动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这种即时传播与互动方式,将大大增强融媒体时政报道的时效性、贴近性和传播力。我们还将不断挖掘独家视频资源,放大时政微视频产品的处延,进一步策划推出V观察、V评论、V访谈、V直播等不同样态的新闻产品。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赵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33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