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记者说 | 脚下有力量 走好新的长征路
2016年11月09日 10:11:09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80年前,依靠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红军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远征。80年后,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第17个记者节到来之际,10位年轻记者袒露心声,与大家分享他们用脚步去丈量而收获的感动和思考。

人民日报社杨迅: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的记者、编辑,我更要在工作中发扬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国际新闻报道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国内外媒体同台竞技,各显神通。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积极发声,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就要强化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我和同事们长期驻外,不时需要前往条件艰苦甚至战火纷飞的地方采访报道,但大家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是同事们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了人民日报颇具分量的新闻报道。

    艰苦时代,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红军都能完成如此壮举,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当更加责无旁贷,勇往直前。

 新华社阿依努尔·谢坎:敬畏职责 不忘初心

    作为新华社新疆分社唯一一名懂得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哈萨克语的少数民族记者,工作7年来,我穿行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入过“生命禁区”罗布泊,15天行车8000公里环行塔里木盆地,为了剥茧式调研新疆问题,离家数月走遍大半个中国……仅仅为了做扶贫调研、边境调研,我几进几出帕米尔高原,行程就逾上万里,走遍这里所有的县城和大部分乡镇。

    每当面对生死的考验,每当身心备受煎熬、疲惫不堪,每当要适应各种艰苦的环境时,我常常会问自己:“我在坚守什么?我为什么出发?又要抵达哪里?”

    我想:敬畏记者的职责,不忘初心,勿忘人民,就是最好的回答。也许,今天,我们没有机会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前行,克难奋进,走出属于自己的新长征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肖源:以长征精神指引采访的脚步

    我时常在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记者?我想,我所做的工作,应该是有利于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而央广给我的平台,让我能够成为“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媒体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那么,作为青年党员,我应该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滴水石穿,久久为功。以长征精神指引自己采访的脚步,坚定理想信念、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要求自己。

中央电视台蔡丽娜:长征,永远在路上

    我曾经三次到遵义,虽然不是采访关于长征的题材,但总是情不自禁地去了解有关长征的故事,听村里的老爷爷讲述他儿时的红军记忆。站在赤水河边,看着湍流奔腾的河水,想象着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不禁感慨:那是何等坚韧和强大的精神指引!作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记者,需要的就是:面对威胁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硬骨头精神!虽没有枪林弹雨,但面对艰难困苦依然勇往直前的精神!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长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个个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征,永远在路上。

工人日报社赵昂:唤起民众的新征程

    有时候我总在想,80年前,是什么支撑着那一群年轻人,踏上遥远的征程,枪林弹雨、雪山草地,都没有击垮那样一群人。后来我想明白了,支撑这群年轻人的,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80年后,新一代的年轻人,面对的不再是硝烟,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的职业生涯,何尝不是唤起民众的远征呢?

    每一次深入群众中采访,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记录下他们的建议,把政策和声音传递给更多人,赢得群众的支持。我们所做的这些,不也正是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么?

    我们要用自己的笔唤起民众,鼓舞民众,在各行各业岗位上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因为,这场远征不只属于我们,更属于全体当代中国人。

人民公安报社林笛:长征精神给了我们答案

    身为80后的我,对于那场伟大的远征,拥有的似乎只是教科书上的记忆。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精神为之一振,让我重新认识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对它的深刻内涵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征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新闻行业正面临着挑战和冲击。如何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让工作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成了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必须直面的难题。

    其实,困难和挑战永远都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事业上的艰难险阻,没有理想信念作支撑,没有一定高度的站位和追求,是无法克服的。我想,伟大的长征精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重温长征精神,让我们明白事业的起点缘于哪里,目标和终点又在何方。长征精神给予我们的,是能量与支撑。新时代,我们新闻工作者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让我们用伟大的长征精神,从胜利走向胜利!

 重庆广电集团重庆之声穆克非:无愧于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作为参赛选手的我,并没有讲述自己的采访故事,而是讲述了用生命践行承诺,用忠诚守护使命的一组新闻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怀揣新闻理想,并为理想而献身的行动和精神深深感动了所有人。

    记者,不是反暴恐前线的武警战士,不是火灾现场的消防官兵,但这些地方都会有记者的身影。做记者27年,我深知,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很渺小,在伟大的目标面前我们所做的微不足道。但我愿意在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做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有幸走在复兴之路上,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无数的新闻在前面等着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方能无愧于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辽宁日报社高爽:用脚步去丈量 收获惊喜与感动

    今年2月底,辽宁日报热点新闻策划部的4名女记者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旅程。

    出发前,我们做了很多功课,但仍有怀疑:党史中关于长征的记载已有很多,我们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但踏上这条路,所有的顾虑都没有了,用脚步去丈量的历史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与感动。

    我们听到,长征精神在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四川宝兴县位于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脚下。2013年4月20日,宝兴县发生6.7级地震,成了一座“孤岛”。那天是周六,很多干部都在外地,可全都冒着飞石、塌方的危险往回赶,交通瘫痪,车开不进去,很多人就丢下车徒步走,有的整整走了7个小时。

    我们看到,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几十年前的历史并不仅仅是书本上和影视作品里的人名、地名,而是青翠山岗上的烈士墓碑,是现代化都市里斑驳的旧居,是无数位普通老人心底珍藏的记忆,是一走出延安火车站、一想起“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泪水就会夺眶而出的情绪。正如南京雨花台高高的烈士纪念碑下一块简单的墓碑上写下的简单文字——“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会常来这里”。

    长征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更是一项正在延续的伟大事业。

楚天都市报社陈凌墨:做好新长征的宣传队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今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爷爷的长征”主题采访中,一位老红军的话令我印象深刻:红军鞋就是“量天尺”。80年前,红军将士踩着草鞋甚至赤脚,跨过河流,翻过雪山,穿越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红军长征塑造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穿越80年光阴,依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我们继续砥砺前行。对我们来说,新闻路也是一场漫漫征途。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长征路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脚板底下才能出好新闻。我们要脚踏实地,用心、用情、用功“走转改”,做好新长征的宣传队,发现和记录新长征路上的好故事,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下继续焕发光彩。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因为“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要勇担重任,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弘扬社会正能量,记录中国前行的脚步,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多彩贵州网赵曌:我们永远在路上

    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多彩贵州网特别策划“从伟大转折到伟大胜利”大型主题报道,我们沿着红军足迹,一路重走,重温伟大历史。令人动容的是,长征的故事依旧清晰可循、代代传颂。

    以采访的形式再一次“亲历”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让长征精神在我的认知中变得更加清晰、可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是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要求,更是我们必须自觉担当的时代使命。

    作为一名网媒记者,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永远在路上。

    这就需要我们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常走基层、倾听声音,力争用最真实、最鲜活、最动人的,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新闻报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16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