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年轻记者 老前辈罗开富抹不掉的那份长征情结
2016年10月25日 15:28:1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在中国新闻界有一位传奇记者,他曾两次重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1984年10月16日,他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368天徒步原路走完长征全程;25年后,从2009年4月到6月,他以车代步,历经67天再次走完红军长征路全程。他就是经济日报老记者罗开富。2009年8月11日,仍饱受三叉神经病痛折磨的罗开富不顾远途归来的劳累,接受了中国记协网的独家专访,以一名记者的独特视角,向大家讲述了两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和感悟。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节选了专访的部分内容,一起倾听这位老前辈浓浓的长征情结以及他对年轻记者的殷切期望。

    “红军永远在路上,留下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你们中间,我好像又回到年轻时候。红军的精神要一代代传递下去,你们也将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人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罗开富今年8月在江西于都寄语网络媒体记者

罗开富接受中国记协网专访

    中国记协网:1984年第一次重走长征路,那时您正值壮年,当初决定走长征路的原因是什么?

    罗开富:那时候我42岁,走到43岁。决定重走长征路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我想走,想从切身体验中写长征,再一个是当时正值红军长征出发50周年。另外,那时经济日报刚成立,需要一些重头的报道。这样就促成了第一次重走长征路。

罗开富在长征路上途经宁夏与甘肃交界处时,饮用蒲河水解渴

    一出发就规定了"六个必须"。简单说就是严格按照红军长征的行程,同一天出发,同一天到达。当年红军走了368天,我也走368天,每走到一个地方,必须是50年前的当天。比如说1935年1月7日,红军打下了遵义城。7日凌晨两点打下的,50年后,也就是1985年的1月7日,我必须也要到达遵义。可那时候我的腿骨折了,大概有几十个小伙子轮换架着我的胳膊走,硬是走到遵义城门下,是50年后的1月7日到的,而且比历史提前了2个小时。我就在城外待了两个小时写稿。类似这种情况很多,一路上都是严格按时间行进的,一路上要有向导签字,前后大概有2800多位向导。风风雨雨的,人肯定要生病。病了以后怎么办?医生陪着走。陪我走的医生有240多人,这样按照时间把红军原来走的路线基本上都走了。每天这么走,春夏秋冬,368天。

    中国记协网:25年后,2009年,您第二次重走长征路,又是为了什么呢?

    罗开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深入、深入再深入,在第一次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我应该是下去了,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一些重点的地方来不及深入采访。

    中国记协网:前后两次重走长征路,感受有什么不同?

    罗开富:最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变好了。比方说贵州的施秉县。根据当年的日记,红军在1934年底经过那里的时候,百分之百都是草房,大概是五六十间草房。50年后我第一次重走长征路的时候,施秉县一百七十多间房子,里面有一边还是草房。这次去了,简直都不认识了。草房当然看不到了,整个施秉县城变得年轻了。我在那里自言自语,我说25年过去了,谁也不认识谁了。25年前我经过那里时才42岁,25年之后,我60多了。

    中国记协网:您两次重走长征路, 核实一些史料,挖掘一些感人的故事,而您自己的不少亲身经历也成为动人故事。给我们讲讲您难忘的人和事。

    罗开富:动情的事情太多了。长征路上我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先辈们的遗骨前躬身默哀,他们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强大这个崇高的信念,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深深懂得:不尊重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路上,如果没有沿途2800多位陪同和向导、240多位和我一起边爬山攀崖边为我治伤治病的医生,我不可能走完长征路。这些人时时装在我心中。他们崇敬红军,他们把对红军的热爱都倾注到了我的身上,因此沿途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都让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驮运电台的白马陷进日干乔大沼泽的泥潭后,向导们正在抢救白马 罗开富 摄

    在那些日子里,我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启程不久,左腿膝关节就摔骨折了,途中所拄的铁拐都被磨短一大截;在广西海拔2000多米高的老山界上断了粮,又饿又累,我只能吞食止咳冲剂、速效感冒片充饥;雪山上,高山缺氧,高原反应加疲劳令我险些送命;超极限的劳累,使我肝病、胃病复发,本来已很瘦的我体重又减了十几公斤……第二次重走长征路我三叉神经痛时常发作,好像电击、刀割、撕裂那样的痛,痛得张不开嘴,更不用说吃饭了。在这期间,志愿者祝贺和他父亲对我照顾有加。

    中国记协网:这些发生在您身上的故事现在听起来仍是那么惊心动魄,同时又让人倍受感动和鼓舞。

    罗开富:我们也是学红军精神咬着牙挺过来的。红军的艰苦奋斗来自智慧和聪明,面对困难积极寻找办法。长征精神中一个重要点就是"愈挫愈勇",也就是人不能向困难低头。在当前克服国际金融危机,面临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刻,我们仍然要从红军长征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现在在党的领导下,国家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靠大家的志气和信心,正在从低谷慢慢走出来了,这就是一种"愈挫愈勇"的红军精神。

    中国记协网:第一次走长征路时您被称为"高产记者",大量的作品问世。对于重温红军历史、宣传报道长征精神起了重要作用。这期间您一共写了多少稿件?

    罗开富:我首先声明一下,你刚才讲的高产,那是被逼出来的。当时要不是报社给我规定每天写一篇,不会有这么多作品。当时是长征路上每天一篇,后来集成书《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当年因为种种条件所限,有些不能发表的内容,我就每天记在日记里。这本1984至1985年的日记体书籍在2001年出版了。这本书记载了很多史料,很多不相识的长征志愿者,读了这本书后都认为写得比较好,找了半年才找到我,让我当顾问。同时,我自己也有好多地方需要重返故地才能搞清楚,所以就和这些志愿者一块去了一些地方。加上2800多向导签的字,我写了一本《见证真诚》,还有一本《见证感动》。《见证感动》里收集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另外出版了《红军长征追踪》,很快还要写二本书《重返真诚》和《感悟真诚》。

 罗开富在长征路上的老爷山烽火台上写稿

    作为记者来讲,干了一些事,但是由于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总觉得没有做好,这个我绝对不是谦虚。说心里话,新闻同行对我的采访也是对我本人的促进。67岁的人我后面的日子不长了,还是那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最后得奖的作品在60岁得的,也是最高奖,一等奖。

    我总感觉到作为记者,一定要有责任心、信心,要有党性、坚定性。一个记者可以留下遗憾,但是不能留下悔恨。我这一辈子留下的遗憾很多,比方说,红军经过的雪山,当年杨晨武同志乘飞机飞到泸定桥,告诉我一定要把红军经过的垭口的海拔量下来,我量了,而且我反复地走雪山,走了四次,三次都有雪。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到现在红二方面军经过了几座雪山,海拔多少,还都没有确认。

    中国记协网:25年前,作为记者,您用重走长征路的方式,体验和宣传长征精神,同时还做大量收集查证历史资料的工作,让我们牢记历史。25年后,二次重走长征路,您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为老区人民奔走呼喊,有哪些问题引起了您的重视?

    罗开富:历练方成大器。经过这20多年,再走长征路,确实我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了。另外身份不一样了,主要是由于党、新闻界、同事们的帮助,还有志愿者的帮助,使我有了充裕的时间了解更多的社情民意。

    25年前罗开富通过报道促成赤水河上建起大桥,重走长征路时当年反映情况的18位老人中的袁由家(左一)、胡敏福(左二)争相拉着他的手致谢、祝贺 摄

    这次重走长征路,环境问题引起我的关注。我看到当年长征路上红军经过的24个大江大河,如今水流已是非常少了,特别是乌江,江里面水很少了。大渡河这次截断了。遥想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大渡河波澜壮阔,战士们豪气冲天,是震动整个红军,震动了敌人的。

    25年前,为了保护我过大渡河,两岸有一千人,几层网,就怕我过大渡河的时候掉下去。可是我这次再到大渡河边,水不多了,搭个便桥就可以过去了。生态的破坏让我感触良多,我认为应该写一写,必须要唤起大家对于环境破坏的警觉。

    中国记协网:作为两次重走长征路,富有传奇色彩的记者,请您给我们年轻记者提一些希望。

    罗开富:首先做好人。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着各种诱惑,面对着各种欲望,要严格要求自己。其实,欲望越少,人就感到越幸福。我总是这么想,人家把我们当个人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因为做记者的,到外面去采访报道,人家还是很欢迎的,越是这样越不要把自己当回事。但是反过来,人家不把我们当个人的时候,你一定要把自己当个人,自尊自爱。当记者,首先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也没有做好,我也是边学边干,按照党的要求,做人做事做文。

    本文根据中国记协网和中国台湾网相关报道整理,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779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