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助力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布局
2016年10月23日 10:09:08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最近闭幕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在此历史关头,我们有必要深入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和特征,重新思考中国既往的国际传播战略,在新技术引领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更新传播观念和手段,更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在世界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总体看,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布局需要避免三大误区。

    首先,避免“灌输式”传播,建立与海外受众的普遍关联。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际传播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局限于现实空间和国界的传统传播方式,正在被人际传播和社区传播方式所稀释,呈现出“重新部落化”的趋势。海外受众是一个广泛、多样、复杂的群体,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身份特征以及传播接受心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并且,海外受众显著不同于国内受众,他国情况通常并不处于其关注核心,他们接触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看待其本国国内和国际政治议题的新视角。鉴于此,“大水漫灌”“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海外受众的排斥与反感。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为媒体快速、有效、精准地与海外受众建立普遍关联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策划选题、编辑、分发的工作以及自主编辑的新闻媒体平台已经出现。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媒战略布局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把握海外受众分众化、差异化需求,对不同部落化和社区化人群实现从内容生产到投递的智能化构建,以其熟悉的渠道、熟悉的方式和熟悉的语言,讲好受众关心的中国故事,以中国视角讲好与他们相关的国际故事,以中国理念重新解读他们自己的故事。

    其次,避免“内宣与外宣两张皮”,推动宣传模式向“内外融通、统筹发展”方向发展。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消解内宣与外宣的边界,例如数字媒体、聚合平台以及“多微多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的快速发展,使得海外媒体和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轻松获得中国国内各方面资讯;还有诸多外国机构与记者利用中国现有信息采编系统、传播平台和人力资源进行国际传播;中国境内媒体经过长期发展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国际传播能力。

    现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将进一步打破国家与地域的界限,强化国外受众的体验。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变革主要集中于用全视角视觉体验打造真假难辨的数字化世界,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纽约时报》、CNN等国际媒体已率先开展了虚拟现实与新闻的融合项目,采用新闻纪录片形式,聚焦战争、环境、恐怖主义等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在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布局中,也应在准确把握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点方向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影响面大、内容重要、符合中国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领域,将技术优化融入宣传实践中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展示中国形象。

    最后,避免“就传播而传播”,探求与构建各方利益交汇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能探求与构建各方利益交汇点,单纯“就传播而传播”,那么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共享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特质。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经验是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构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基石。

    世界经济论坛近期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由于数字接入成本高昂,发达国家与许多新兴经济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大。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0%,而互联网用户数只占全球用户数的43%,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在重视本国媒体对外传播渠道延伸的同时,应将境外本土化传播资源的建设、整合、利用与当地发展紧密联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积极推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互联网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消除“信息壁垒”,缩小数字鸿沟,增强各国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创造财富的能力,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田丰)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李洪雷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774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