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播电视台的采编实践:全民健身新闻的突破与深挖
2016年10月21日 15:50:49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字号  打印 关闭 

  一、对全民健身新闻报道的受众分析

  (一)不同人群健身情况分析

  从职业上来说,办公人群从事脑力劳动的多,需要长期伏案工作,工作方式比较单一,身心容易疲倦,在提供健身信息时,应多提供与这部分人群健身需求有关的运动信息。从年龄上看,55岁以下的人群更加关注体质评估、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以及效果评估,55岁以上人群可能更关注国内外运动健身新观点,35岁以下人群更加关注全民健身信息以及健身场所、健身设施等。35岁到55岁人群更加关注健身科学指导、体质评估信息等等。而在性别上,男性主要关注健身场地设施、运动风险评估、运动项目教学;女性更多关注体质评估、运动健身科学指导、能量消耗等等。

  以上海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期间的一则新闻《上海市民运动会哪个项目最火热》为例,这篇报道中首先介绍了参加人次等数据,以显示其盛大与火爆:“65个项目总参与人次已突破五百万”,然后介绍了丰富多彩的竞技项目,“田径(路跑)、广播操、社区九子、飞镖、休闲棋牌、篮球、拔河、乒乓球、花样跳绳、健身气功成为最受市民青睐的10大项目”“健身总动员、科技体育嘉年华等12大主题活动呈现亮点”“广播操、飞镖、城市定向等11个项目”等。报道中点出了这项运动会涵盖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在职人群、青少年”,在报道的末尾还增加了“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主打‘慢性病的运动干预’话题”的信息。这则新闻可谓覆盖了男、女、老、少众多受众群体,较为吸睛。

  (二)全民健身信息情况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的需求正在呈现多样化特点。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信息系统,才能让人们对健身信息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1]

  首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经济、不同教育文化背景的体育文化要多加了解,将全民健身的差距认识清楚。由于全民健身的关注点受文化、地区影响,所以,要对运动健身进行科学评估,对健身场地的设施、健身人群体质的情况要充分了解,还要对运动风险、国内外运动健身的新观点进行普及等等。

  以笔者作品《晚霞阿姨的快乐清晨》(2013年6月15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为例,在此次报道中,由一位外籍教师参与大众健身活动的事件展开报道,分别对外籍教师黛佳、大众健身活动负责人、围观者、健身活动参与者的角度,对中国全民健身活动——排舞,进行了介绍、推荐、评价,从国际友人的角度、国内参与者的角度、组织者的角度以及观望者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看法和感受。例如报道中,外籍教师黛佳说的话:

  “当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是在一个早上,我走到了这边的广场,然后我就看着他们跳舞。当时感觉就是,这真的是一个神奇世界。我在这里可以看到人们打太极、跳传统舞蹈,他们手拿剑或者扇子跳舞,他们的年纪比我还要大(黛佳年过花甲),当时我就感慨:哇!天呢!这真太好了!”。

  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异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中华体育的看法和感受,而且非常生动。报道中还介绍了黛佳带来的奥地利圆舞曲、墨西哥草帽舞,通过国外友人的举动将国外的体育文化知识普及到中国来。

  “7月,黛佳将回到美国过暑假。排舞队的队员特地制作了以往比赛的视频,让黛佳带给家乡的朋友看。”

  这条体育新闻报道涵盖了众多的信息:全民运动健身中“练什么”“怎么练”;专业建设队伍的建设、科学运动健身的相关指导;运动后的效果和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效果,并且把全民体育精神宣传上升到了国际交流的高度。

   1 2 3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赵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77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