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汉语学习者如何看待网络用语 要不要集中学?
2016年09月18日 11:19:40  来源: 人民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近日,微博上掀起一阵用文言文翻译中文网络用语的热潮,有网友将中文网络用语翻译成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比如“A4腰”原指腰的宽度和A4纸的宽度一样,被翻译成“一纸束楚腰”。网络用语具有更新快,时效性、背景性强的特点。在中国,网络用语不仅出现在网络对话里,还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那么,外国汉语学习者又是如何看待中文网络用语的呢?他们有必要系统和集中地学习这些网络用语吗?

  老外眼中的中文网络用语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张楚贤来自泰国,她说,她知道的中文网络用语大多是听别人说或者在微信聊天中看到的,在中文课上老师一般不会专门教授中文网络用语。张楚贤说,对她而言,中文的网络用语挺难理解的,主要是因为之前没有见到过,而且这些网络用语的出处不一,查阅起来比较困难。“此外,这些网络用语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过时’,大家不会再去使用,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要不断学习新的词语。”张楚贤补充说,“但是学习网络用语的确有很大好处,其中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当身边的人使用网络用语的时候,自己能够迅速理解其含义,交流就变得更加顺畅。”

  现在在雅加达新雅学院读汉语专业的印尼学生郑伟恩说,他们的中文课本上偶尔会出现一些和网络用语相关的词汇。他回忆,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课本中出现“博客”一词,老师把几个“博客”的界面添加到幻灯片上播放给他们看,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博客”的意思。郑伟恩列举了几个他听说过的中文网络用语,如介样、虾米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虾米’一词。看到这个词,我以为它的意思会和‘虾’有关系,没想到这个词只是闽南话中‘什么’一词的谐音,和虾一点关系也没有!”

  要不要集中学习视情况而定

  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缺少词汇的产生和使用背景等知识的介绍,要想理解这些中文网络用语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没有必要系统和集中地去学习它们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认为,网络用语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了解当代中国人思想、思潮、价值观的重要标引之一。不仅如此,由于现代网络搜索引擎比较发达,想要短时间内了解网络用语几乎没有难度。“外国汉语学习者在基本汉语训练之外,适当了解一下这些‘活色生香’、有些调皮的网络用语,对其中文学习还是挺有好处的。”

  郑伟恩也觉得,系统学习中文网络用语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想深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人,不仅要学习基础的中文词汇,也要了解中文网络用语。”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则认为,留学生学习汉语应该以规范的普通话为主,不必把精力过分地放在网络用语上,更不必集中学习这些网络用语。原因有三:一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用语都被全民所熟悉,有的只不过在一部分网民中流行,例如一些字母缩写,PM(论坛的私信)、ZT(转贴)等;二是很多网络用语流行的时间很短,转瞬即逝,如果要集中学习,学习者必须不断地跟进时事;三是有些网络词语是非常不规范的,大部分靠谐音、转音而成,完全是为了求奇、求怪而编造出来的,比如“木有”(没有)“神马”(什么啊)“造”(知道)之类的词语。他补充说,有些网络词汇经过时间的考验是能够补充进现有词汇的,它们的出现体现了汉语的发展,例如“给力”“囧”等。对于这类网络用语,留学生是可以适当学习和关注的。

  张楚贤觉得,集中学习网络用语没有必要。“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网络用语,其中有的连不少中国人都没有见过。我认为,如果对这些网络用语感兴趣,自己再单独去学习会更好。”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黄鸣奋认为,外国汉语学习者最好根据自己学习的目标来决定如何学习中文网络用语。“若是定位于从整体上提高语言素养或是了解当下语言生态,不妨熟悉一下最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足资自娱自乐;若是定位于想要和中国网友们顺畅地交流,最好是从具体聊天中掌握鲜活的修辞技巧;若是定位于塑造自我形象,那么建议首先确定相应的身份,再决定其对网络用语的态度。这3种情况,在相互区分的同时,也可能彼此渗透。”

  外国汉语学习者是否需要集中学习中文网络用语,应视自身的情况而定。网络用语之于基础中文学习,就像调料之于菜品,是否加、加什么,都应该根据食客的口味、偏好、需要等具体情况来确定,盲目地加调料不仅不利于做出可口的菜品,可能还会适得其反。(罗兰烁)

  原标题:网络用语要不要集中学?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693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