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道G20杭州峰会 73位记者在第一现场
2016年09月14日 09:32:3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杨陶玉

  刘乐平

  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全球瞩目。二十国集团共商大计、加强协调、深化合作、谋求共赢。

  在这个被历史铭记的大事件中,我们深感荣幸能参与其中。带上纸笔、挎上相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73位记者活跃在第一现场,见证历史时刻、记录时代宣言。这是一段重要的人生体验!

  同时,这更是一场浙报集团全媒体采访团队的“大阅兵”。

  为抢新闻永不言弃

  追逐战,寻踪觅迹不言放弃。

  任何追击,都有3个核心点:是否追、追到哪、如何追?作为一个省级媒体,在这场国际会议中,要“追”嘉宾实属不易,很多嘉宾在会前的邮件邀请中就婉拒了采访邀约。但对记者来说,到了现场,就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新闻中心发布厅、火车东站、萧山机场贵宾区、商业二十国集团会议(B20)注册中心大门口到嘉宾入住酒店大堂,哪里有线索记者就往哪里跑,不管多早,不管多晚。只要撒网,总会有鱼游进来的。除了“堵”,还要“蹭”,遇到同行约到嘉宾,我们也相约一同采访。又“堵”又“蹭”,两个字透着一把辛酸一把自豪。那几天,伸着胳膊把录音笔越过好几个肩膀的动作更是成了敬业的标志。

  有人说,“追逐战”靠的是运气。但运气背后,还需要一点努力作支撑。新闻中心的发布会每场都是一座难求,记者逢会必坐早班摆渡车,提前两小时抢占显眼位置。浙报集团最终在B20峰会新闻发布会和G20峰会中国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都抢到了提问机会。别看一问一答不过几分钟,从身体姿势、说话语气、自我介绍到提问内容,记者演练无数次,准备的问题已经到了不用思考、脱口而出的地步。

  读者评价又快又好

  单兵战,“新式武器”快人一步。

  按国际惯例,峰会安保规格极高,注册记者出入的场所有限。一次重大采访现场,可能只有一个名额,嘉宾二次补采基本不可能。因此,对每个身在前线的记者来说,每一次采访都要当作最后一次采访,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今年浙报集团记者开了“外挂”,手持全媒体设备——华为P9手机外接一个广角镜头、一个话筒,被称为浙报集团全媒体记者的单兵作战系统。

  一个全媒体记者的姿态是什么?两只单反机身、三只长短焦镜头、一台全景摄影机、一台全景照相机……摄影记者负重前行,抢占制高点。文字记者也不甘示弱,追访嘉宾时往往是一番寒暄之后,举着设备就开始热聊,文字、照片、音频、视频,随拍随写,发回后方编辑平台,单枪匹马还要快人一步。

  全媒体形式好不好?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多平台无缝对接,文字、图片、视频整体联动,对G20杭州峰会全景式立体报道和全方位解读,新闻“秒速”传播,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又快又好,是读者对我们的评价。

  同题竞技差异表达

  协同战,群策群力点石成金。

  对于G20杭州峰会这么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单兵作战是锦上添花,集体智慧、整体策划、全体出动的团队协作才是关键。

  “同题竞技,差异表达”是本次采访的关键。指挥部领导对记者耳提面命,一定要抓住浙江元素,体现杭州特色。在激烈的峰会报道中,记者们有的侧重找绿色金融,有的侧重找改革创新,有的侧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密切配合,确保不漏掉每一个细节、确保不浪费每一秒时间。

  9月2日,前方指挥部获知唯一获得B20峰会副证的浙报集团记者刘乐平拿到的是一张二级证,无法参加开幕式等环节,之前制定的采访计划需调整。计划不如变化快,怎么办?

  当晚,采访团队群策群力,一直协商到深夜,最终明确由持证记者进入B20会场,由场外记者配合组稿。在B20峰会现场,刘乐平利用会前等待和中间茶歇的时间,专访到7位参会的著名企业家,包括TCL总裁李东生、博士中国区总裁陈玉东、三花控股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张道才等。这些商界大佬的只言片语被记者第一时间传出会场,由后方记者配合深度挖掘传播价值。按记者的话说:“辛苦得来的宝贵素材,理应充分挖掘,吃干榨净。”

  正是靠着整个采访团队的努力和信心,在这一轮的新闻大战中打出了浙报集团全媒体战略的特色和水平。

  G20杭州峰会已经结束,但相关的报道依然还在继续,紧张的节奏仍然紧绷着每个记者的神经。我们在现场,尽管身负重任,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原标题:身负重任 但乐此不疲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686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