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承办:新华网
邮箱  图片  音视频  稿件报送
大型生态直播节目《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
2016年08月30日 15:51:16  来源: 郑昭红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新闻节目编排参评作品推荐表

标题

大型生态直播节目《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

参评项目

电视直播

语种

中文

体裁

电视直播

播出频率(道)

新闻频道

播出单位

中央电视台

刊播栏目

新闻直播间

节目时长

38分28秒

播出时间

2015年6月23日16:27

主创人员

集体

作品

简介

  湟鱼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每年5月下旬到8月中旬,湟鱼洄游会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群鸟猎鱼”、“鲤鱼跳龙门”等奇特的景观,洄游过程实际上就是一场百折不挠的生命接力。

  直播报道跟随湟鱼洄游路线,共设计了四条线,地面三条,空中一条。地面三条线空间上成“π”字分布,分别是青海湖的环湖湿地生态, 展示湟鱼生命之旅的沙柳河、洞察高原生态的湟鱼洄游主通道布哈河。空中的航拍线主要是查看湟鱼的洄游路线和空中看鸬鹚岛、沙岛等。报道通过空地对接的形式,多视角、全方位地揭示了青海湖循环生态链的奥秘。展示了生态链条中鱼与鸟的故事、鸟与人的故事、鱼与人的故事等。四条直播线互为补充又巧妙融合,再辅以众多精彩短片,讲好故事的同时,描绘了青海湖良好的生态环境,探索其生态向好背后的自然规律和人的努力。

  整个直播报道持续六天,形成一个社会热点,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肯定,促进了汉藏群众之间的民族团结,青海省政府一年内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湟鱼保护,有力推动了青海湖流域和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升级。

推荐

理由

1、使用纪录态直播方式讲生态文明大故事

  首次通过纪录态直播的方式,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节目主要以湟鱼洄游产卵繁育后代的重重闯关为故事主线,串联鱼鸟共生的生态链,解密青海湖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密码以及生态向好背后人的努力。

2、水、陆、空对接直播抢眼短片精彩

  地面、空中四条直播线相互融合,记者现场把控能力强,故事讲得很传神,将鱼、鸟、人之间的故事和相互的依赖关系讲得很到位,带入感强。同时还将青海湖“半河清水半河鱼”、鱼跃龙门的壮观景象淋漓精致地呈现出来。短片有深度、有人文情怀,集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为一体。

3、技术手段突破创新全景式立体化视角

  直播报道在技术手段上进行了多项创新,实现了直升机、无人机、地面超高速摄像机、水下摄影设备等多维度画面同时进入卫星直播系统,真正从天上到地面再到水里立体化地还原了现场。首次直播呈现了湟鱼跃龙门、鸬鹚捕鱼、鱼鸟大战、水下产卵、鱼卵孵化等难得一见的精彩现场。从多角度航拍到水下摄像,从高速镜头到延时摄影、显微摄像,全方位展示了湟鱼洄游季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4、生态直播节目典范社会效益显著

  直播节目多时段拉升收视,被众多媒体连续转载,获得了网友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让更多人关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用事实说话,回击了西方对我国生态保护方面的质疑;节目答疑解惑,化解了汉族与藏族群众之间的存在的一些观念冲突,促进了民族团结;相关部门一年内就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湟鱼保护,有力推动了青海湖流域和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升级,可以说,这是近几年电视生态直播节目的一个范本式作品。

 

初评

评语

  【自荐理由】整个节目事件新奇,视角独特,以纪录态方式进行直播报道,记者把正在发生的湟鱼洄游奇观结合青海湖大生态,进行故事化表达,生动形象,趣味性、知识性、人情味完美融合。多种先进直播设备、拍摄手段的运用,呈现了众多精彩绝伦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报道不仅仅关注了湟鱼洄游本身,还展示了大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更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全景展示了青海湖逐渐向好的大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向好背后的自然规律和人的努力,充分体现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堪称近年电视生态直播节目的一个典范。

  同时,报道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让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保护湟鱼、爱护环境,有力推动了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升级。

  【初评评语】该新闻现场直播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节目内容尊重人与自然关系,遵循电视传播规律主动作为精密策划,多点反映,见鱼见物更见人,加之科技精良、团队合作,整体跌宕而又准确地为大生态环境主题烘托呈现,电影级别高清音画品质代表了国家电视台水准,传播意义长远,有效提升了电视传播与培养公众生态观念的实效。

 

《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2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645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