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
2016年08月29日 10:24:15  来源: 四川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从受触动到行动 知识改变命运

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消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徐中成

编辑

谭江琦

刊播单位

四川日报 

首发日期

2015-03-26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要闻   A01 

作品字数
 

943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本文是记者长期驻守藏区调查思考积淀之后,在“走转改”活动中翻越雪山深入偏远藏乡抓到的“活鱼”。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受教育程度低,“读书无用论”还占有一定市场。记者发现这个可知可感、可信可学的正能量典型后,当即蹲点村寨,对农牧民送子女上大学背后的故事进行抽丝剥茧的调查,连夜成稿并于次日刊发在四川日报一版,报社还为此配发了评论。

   本文以讲故事的方式,用事实描述事实,反映了教育滞后、人才匮乏,是藏区发展的现实短板;折射了发展教育、培育人才,是落实中央关于“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等治藏方略的重要基石。文章生动叙述农牧民的命运起伏和人生感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本文发表在与达赖集团分裂势力争夺藏区下一代的特殊背景下,具有鲜明导向和重大宣传教育意义。




    本文在四川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并通过四川日报的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同步传播后,迅速被人民网、中国西藏网、新浪网等众多媒体转载,社会反响热烈。文章在藏区形成了良好舆论导向,干部群众纷纷点赞、评论、转发,不少地方还组队到求吉乡取经,该乡的经验得以系统总结并在四川藏区推广。




    629户人中走出359名大学生,这在内地教育发达地区也是一个不错的数据,更何况是在偏远的藏族乡村,这显示出本文具有强烈的新闻性和重大典型意义。本文导向正确、观点鲜明、事例典型、叙事充分,既抓住了村民因不识字在电话薄上画碗筷这样的生动细节,也反映了贫困家庭卖牦牛筹学费的现实困境,还描述了每户村民凑一两百元资助大学生家庭这样的温情故事,这些有冲击、有感动、有希望、有光明的细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整个作品真诚质朴,把“教育促进发展、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融入流畅叙事中,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具备好作品“留得下、传得开”的特质,有力发挥了新闻舆论工作“成风化人”的作用。

   1 2 下一页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641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