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亿网民如何影响中国
2016年08月15日 10:17:2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打印 关闭 

  新华社发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1996年,矗立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块广告牌,以一种颇为幽默的方式,宣示着中国拥抱互联网时代的美好愿景。那时,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还只有两年;那一年,中国第一家网吧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开张。

  20年来,互联网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已不可估量。“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和基础支撑,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表示。

  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网民数量突破7亿,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又一节点。对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7亿网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集体力量 提升社会动员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社会舆论的话语平台正在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转移。面对社会利益多元、需求多样的现状,网民中不仅呈现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众声喧哗,更有充分讨论后理性行动的集体力量。

  今年1月,百度李毅吧(“帝吧”)大量用户集体前往“脸谱”网站,在某些台湾媒体的账号下,用反“台独”言论及表情包“刷屏”,制造出不小的声势。这些以“90后”为主的网友,以这种幽默的方式,宣示了大陆年轻人的鲜明态度,也拉近了同台湾年轻人的距离。此后,在中国乘客被维珍航空辱骂等事件中,“帝吧”用户再次出征,要求维珍航空道歉。

  网络的出现,在公民与外界事务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些虚拟共同体发挥的力量足以波及到网下,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认为,社会民众通过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后的社会讨论,逐渐培养了民众对社会事件的独立看法和意见的表达,使“草根”具备了独立思考、彼此交流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其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同时,这个过程也建构了社会群体的行动逻辑和行动框架,进一步提升社会群体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行为能力。

  “草根”意见 助力政府民众互动

  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政务新媒体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成长,大到部委小至科室,各种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架起了政府部门和群众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政务新媒体,网民获得充分的渠道了解公共事务、了解政府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共决策,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的有效治理。同时,政府也通过网络信息公开与政府数据开放等方式,加强与公民的政治沟通与政治协商,实现全社会在治理上的有效分工与协作,进一步提高了政府效率与更好地保障和服务公民权益。

  事实上,在表达民意、参政议政之外,互联网业已成为网民社会舆论表达和监督的有效途径,加强了公民与政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交流的力度。

  2013年9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开通一个月,日均举报就超过了800件。3年来,各种网络信息为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部门提供了大量反腐败线索,助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充分体现了网络监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反腐带来的“红利”也通过互联网渗透到民间,让群众感受到正风反腐的力度。

  专家认为,网络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技术的勃兴,与中国转型期的社会表达方式的重叠,不仅仅促使社会与国家之间发生互动,并且使“社会”力量得以重现、回归和逐渐成熟,最终实现了当下中国的社会和政府的双向互动、进步。

  理性不足 亟待自我纠偏机制

  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最后被证明确实有接触;患者称被医院偷肾,证据却显示实际上是患者出现肾萎缩……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舆论反转,暴露出网络舆论理性程度不足的现状。与此同时,网络谣言的频繁滋生,已然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公害”之一。

  人们利用网络的能力与素质,决定了网络对社会影响的方向。数据显示,中国7.1亿网民中,10—29岁的网民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网民占比均过半。低龄、低学历网民数量增长迅速。

  网络已成为社会的放大器和情绪的叠加器,其中潜藏着“群体效应”的危机,容易出现局部冲突被放大、社会矛盾交织难辨、社会情绪加速感染的现象。“群体极化”的趋势使得网民原本的倾向性,往往会通过互相的沟通与传染得到加强,使某种观点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转移。

  可喜的是,中国网络舆论场的自我纠偏机制正在快速形成,真相跑赢谣言已成为现实。不过,随着网民数量突破7亿,如何妥善处理网络舆情,面临更大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数字鸿沟” 难阻城乡网络交流

  上海女孩春节期间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一顿饭吓得逃离;记者过年回乡,写出了东北村庄“礼崩乐坏”的文章……今年春节期间,多条引爆舆论热议的虚假新闻都指向了一个地方——农村。

  不久前,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在梳理了某视频软件中形形色色的农村形象后认为:6.74亿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没人关注。尽管此文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村与城市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以至于窒碍了城市与农村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相互交流与理解。

  数据显示,中国7.1亿网民中,农村网民仅占26.9%,规模为1.91亿,而城镇网民已达5.19亿。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百分点。对互联网知识的缺乏以及认知不足导致的互联网使用需求较弱,仍是造成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在国际范围内,填平“数字鸿沟”都是一道难题。国家网信办副主任彭波表示,中国政府做了长期的努力,移动互联网将带给广大农村和农民更多的可能。“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民众得以一步跨入现代信息社会,对于中国互联网和移动舆论场都是极具意义的事情。这不仅事关‘数字鸿沟’,由此还将带来我国农村和西部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大发展。”

  社会管理 遏制网络安全风险

  网民数量的增长,海量信息的跨时空传递,也对社会稳定提出了挑战。专家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如果缺乏有效沟通,社会有可能陷入高度紧张和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风险之中。

  网络水军与网络推手可谓是言论操纵的“初级阶段”。2009年,当“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营销事件火爆网络时,中国的网民数量还只有3.38亿。7年后,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多。无论是社会热点的炒作,或是追随热点的营销,极易产生围观、群聚的效果。

  网民对信息的分辨,不仅要排除信息环境所带来的干扰,还要排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干扰。对于缺乏管理的虚拟社会而言,排除杂音干扰绝非易事。更严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播危害社会的言论,给社会安定团结带来极大威胁。

  近日,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主任周世锋犯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据新华社报道,周世锋在律所经营中大力吸收“死磕派”律师和网络推手,就是“让他们在办理敏感案件中挑战法律、挑战政府,通过这些人在办理案件中采用侮辱诽谤人格、捏造事实、攻击政府、攻击司法体制”。

  面对网络风险,考验社会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刘 峣)

  原标题:7亿网民如何影响中国社会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598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