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印象 | 澳大利亚记者为啥感慨“超乎想象”
2016年08月11日 09:53:02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眼见为实”“超乎想象”——由澳大利亚多名记者组成的新闻代表团近日在华访问中多次发出这样的赞叹。8位团员中,只有两位三四十年前短暂到访过中国,他们对当今中国的了解都来自于媒体报道。那么,此行各位记者在中国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感而发?

    人文视角

    “磁石”效应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体验

    澳记者坦言,澳大利亚的新闻媒体喜欢从人文视角剖析某个地方的开放程度,他们在访华期间也毫无例外地从这个视角打量着到访过的每座城市。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政经专栏作家布莱恩·图希深有感触地表示,访问多天来他发现,中国城市开放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融合相处,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各种设想提供了成为现实的机会,大家充满了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参与感。

    《澳大利亚人报》高级财经记者格伦达·科波拉尔坦言,从自贸区的澳洲牛肉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到成都众多出自外国建筑设计师之手的摩天大楼,到深圳企业随处可见的外籍员工,中国城市开放包容的氛围已经产生了“磁石”效应,中国可以为大家提供不一样的精彩体验。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高级记者安德鲁·克拉克曾于1981年来过中国,这次访问他发现,他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与三十几年前天壤之别。安德鲁说,让他感受最深的是,中国的城市充满活力,特别是青年人的脸上写满了自信,秉持着“我能行”的理念努力将中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找到答案

    创新发展驱动中国经济稳步前进

    《悉尼先驱晨报》资深编辑罗斯·吉廷斯说,他近年来十分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特别是政府在推动创新经济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传统加工制造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他认为这些问题在访问期间都找到了答案。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高级记者安德鲁·克拉克表示,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低端产品制造基地,对中国在新技术研发并引领某些核心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不了解,访问深圳后才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在企业技术创新和专利技术领域的国际化水平。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政经专栏作家布莱恩·图希说,他1974年访问过中国,当时中国贫穷的景象记忆犹新,这次来访亲眼目睹中国巨大的变化,着实让他震惊,特别是中国在科技研发和创新领域的成就让他意识到,如今的中国不仅仅是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某些领域的高新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正驱动中国经济稳步前进。

    代表团团长、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澳前外长罗伯特·卡尔认为,在尖端技术的研发能力上,深圳站在了全球高新产业的最前沿,这些前沿企业带动了更多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与合作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更多阅读

    应中国记协邀请,围绕“中国十三五规划之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理念”的主题,以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澳前外长罗伯特·卡尔为团长,由澳大利亚媒体时政记者、财经编辑、评论专栏作者,知名高校的客座经济学教授组成的澳大利亚新闻代表团一行近日来华访问。代表团先后赴北京、天津、成都、深圳四地,与外交部、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的官员和学者座谈,实地参访天津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及神雾集团、比亚迪、华为、华大基因等多家高新企业,从不同角度了解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城市开放发展、企业创新、新农村建设、媒体融合等领域的情况。

    回国后,随团记者已在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发表15篇访华报道,文章题材广泛,全方面报道了访问观感,向澳社会讲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为澳带来的历史机遇,客观传递了“中国声音”。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 缅甸记者研修团结束访华回国
· 访华印象 | 尼日利亚记者为中国创新发展成就点赞
· 保加利亚新闻代表团结束访华回国
· 蒙古新闻代表团结束访华回国
 
(责任编辑: 钟云松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585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