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闻奖评审把好关,为中国新闻界树标杆
2016年08月08日 16:47:49  来源: 新华社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审核工作侧记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姜潇、程千懿)918件参评材料,177万文字、122小时……7月13日至17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审核工作在京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自2014年以来,审核委员会通过查找问题和差错,推动“两奖”评选严格把关,让不符合“评选标准”的参评作品止步于定评之前,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了“两奖”评选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严格把关求真务实,维护中国新闻最高奖的公正与权威

  “‘窥出一斑’是语法错误,应该是‘窥见一斑’。”

  “这种表述虽然用了修辞,却是明显的病句,不够准确。”

  “倒回去再放一遍,这个问题问了两遍,同一个节目中出现两次,属于硬伤。”

  这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审核委员会工作的真实场景:一边是第6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与《标点符号用法》,一边是参评作品的样报或音视频资料,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审核委员们对每件参评材料仔细审看(听)、阅读、推敲和分析。

  据介绍,今年的审核工作继续秉持“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论优劣”的原则,严格按照个人审看、小组审议、集体讨论、最终形成审核意见的工作程序。审核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在总结前两年审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年审核工作的原则,要求每位审核委员:一是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对每件参评材料做好检查、筛选和把关;二是始终秉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三是只辨是非,不论优劣;四是畅所欲言,充分讨论。

  翻开审核委员会的工作日程,白天,各个审核小组审听、审看和讨论;晚上,审核委员会要召开主任会议。而有的审核小组还要在主任会议结束后,继续挑灯夜战,讨论到深夜,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审核委员们看得认真、评得细致,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辩论激烈。除了审核文字等技术性错误外,审核委员们还对作品的舆论导向、新闻价值等进行深入考察与探讨。“正是这样的激烈争论,才让作品中的问题浮现出来,让整个审核工作的专业性得到了体现。”参加审核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李智说。

  “审核工作维护了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推动全国的新闻事业更健康地向前发展。”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表示,“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国新闻工作者中深入人心,让严肃认真过硬的优良作风在新闻界扎实树立起来,让真正体现时代特色、展示发展成果、彰显社会进步的作品遴选出来。”

  建立机制提升自觉,为中国新闻界树立典范

  自2014年起,中国记协全面深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改革,首次增设审核环节。今年,正是审核委员会履行这项职责的第三年。

  “从近两年情况来看,审核工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认为,一是大大减少了获奖作品特别是获一等奖的作品中所存在的瑕疵,增强了“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二是增强了推荐、报送两个评选环节工作的严谨性;三是对编辑记者起到很大的警示作用,特别是对不少编辑记者的采访作风、写作态度和学习业务的自觉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加了两年审核工作的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杨为民深有体会:“今年,很多单位都对报送作品和材料进行了审核把关,新闻工作者的‘精品意识’在增强,明显感觉报送作品质量高于往年。以前感觉每天时间不够用,今年尽管工作量仍不小,但相对轻松多了。”

  两年来,上海、湖南等地记协纷纷成立了审核委员会,从地方报送参评作品时就严格把好第一道关;广大新闻工作者把“中国新闻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业界榜样”深植入脑,自觉提升对报送作品的要求,自觉提高新闻作品的采编制作水准。

  “我们的审核工作在新闻界引起了震动,促使新闻界提高了报道水平。”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室主任钱莲生说,“今后,应该将审核工作制度化。从眼前看,它是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的一项改革创新;从长远看,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对我国新闻事业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构筑科学严谨的审核体系,推出更多新闻报道的精品力作

  为确保审核工作的专业性和代表性,今年由42人组成的审核委员会划分为14个审核小组,每小组配备了3名审核委员,确保一线新闻单位和新闻教研机构代表的均等参与。

  每年评审工作结束后,中国记协都向社会发布《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差错案例》,为高校新闻教学研究提供鲜活案例。剖石见玉,淘沙见金。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建伟深有感触:“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标杆,评选出的作品应该让全国的新闻工作者都服气,能够成为新闻界学习的范文,能够在中国新闻史上流传。”

  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董强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比作中国新闻业界的“风向标”。他认为:“好的作品从立意到采写,代表着当今新闻发展的最高水平,更指引着全国新闻工作者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为使新闻奖评选向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多位审核委员还提出,全媒体时代,中国新闻奖的评审还需紧贴融媒体报道的特色,从文字、图片、影像等不同维度,参照对纸质媒体、图片和电视新闻等评定方法,制订更加细致的评审规则,进而引导融媒体报道的良性健康发展。

 
更多阅读:
· “两奖”审核工作侧记|高标准严要求 方能成风化人
· 审核委员告诉你:新闻论文参评中国新闻奖要过哪道关
· 田聪明:专家审核是保证“两奖”权威性的重要举措
· 亲历 | 中国新闻奖审核意见是这样“炼”成的
· 中国新闻奖审核结果:168件作品将被撤销资格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576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