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社王钰深:体味长征精神
2016年08月05日 16:11:4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体味长征精神

解放日报社王钰深

    作为一个夜班编辑,我每天除了上下班,也就只有编辑室到排板房的距离乘以x。而这种在盒子里工作生活的节奏的确带来一些问题。我接触的很多信息是二手、三手的。要将这些信息加工之后呈现给读者,有时候就像让淮扬菜师傅来做川菜一样,口味不一定好,信息传播的效果很难最大化。

    举个例子吧,“长征精神”这个词组曾出现在无数的稿件、讲话当中,也在课本、电视剧、电影里看过听过,但却没有认真琢磨这几个字代表了什么、蕴含了什么。

    咱们这一次重走长征路,可以说是跨越81年,行程约两千公里的时空对话。在这过程当中,有很多故事打动我和同组的老师,而这些故事也为长征精神做了更详尽的注解。譬如说强渡大渡河之前,当地百姓们不了解红军,受了土豪劣绅的蒙骗,吓得躲进山里,回来一看发现红军宿营不进民房,吃东西哪怕喝碗水都要给钱。这样的实际行动比任何口号标语更有说服力。再譬如说“鸡鸣三省”3个铜板的故事。农民担心被地主恶霸把铜板抢了去,就把红军领导人给的铜板,钉到了柱子里。在当时所处的逆境当中,红军长征所到之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种铁一般的组织和纪律赢得的是民心和口碑。所以才看到后来,老百姓纷纷送自己的亲人当红军,拆了门板搭浮桥,牺牲生命保护红军伤员。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突破了围追堵截,一方面来说是战胜了敌人,另一方面也是战胜了自己。从采访参观中的“鸡鸣三省会议”到红军长征领导权力的改变,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拥有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从错误中成长,从逆境中奋起。这些故事也鼓舞了我们的组员。

    过去的9天,咱们几乎每天都在车上颠簸四五个小时,翻山越岭。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段疲惫的旅程。但很多同事感慨的是,我们还能开车行驶在平坦的山路上,当年的红军却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条件下,一直在面对敌人围追堵截,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所以眼下的这些困难无法同日而语。也有人自我反思:如果自己是一名红军战士,生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经历类似的磨难、困苦,还能否坚持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长征途中,红军有时候走大路、有时候走小路,有时候四渡赤水走回头路,有时候强渡大渡河、过夹金山闯出新路。我们发现长征精神的另一个亮点:开拓创新、不走寻常路。这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报道长征精神,让更多读者切身感受到这种力量?其实,这些天,我们已经看到长征精神的生命力。它找到了更多的载体。在参观的这些市县镇村当中,有不少传承推广长征精神的做法,有的推广红色旅游,重温长征故事,以此带动地方经济;有的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农民通过电商方式将当地物产转化为可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商品;而在芦山县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更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媒体人能做的,就是将这些生动的新闻报道传播出去。

    长征精神内涵丰富而且深刻,对我们的现实工作都有指导意义。出发了很久,我们有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若是我们忘了从哪里来,就会忘了往哪里去。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赵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566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