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社张园园:在这里,我看到希望
2016年08月05日 16:11:4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在这里,我看到希望

中国妇女报社 张园园

    此次全国新闻单位夜班编辑“重温长征史 重走长征路”四川行活动首发雅安,我对四川的认识,也从追寻“雅女”的故事开始。

    “川西咽喉”雅安是“世界茶源”,也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自古以来,因地理环境所限,雅安至康定段主要靠人力运送物资,也由此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背夫。因生活所迫,当地不少十几岁的女孩子也加入了背夫行列,肩背背挑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物资,常年与成年男子一起行走于崎岖山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修通,改用汽车运送藏茶,这一行业方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晨间,驱车行进在汉源境内号称“云端上的高速公路”,望着身边掠过的薄云,很难想象当年的背夫们是如何在这“天路”之上,用脚艰难走出了千年茶马古道。最终,我从女背夫后代和专家的讲述中,逐渐还原出那段传奇又惊险的历史,从此产生深入挖掘“雅女”精神的想法,也对此次“重温长征史 重走长征路”有了更多期待。

    这注定是一段追昔抚今的经历。

    以前,我对长征的了解只局限于书本的讲述和影视作品的演绎,出发前也曾心存疑惑,除了追寻红色记忆,自己又能有何“新”发现,有何“新”启示?此番辗转雅安、泸州、内江三地采访交流,这些困惑也一一解开。

    在这里,我看到了革命老区振兴的希望。

    石棉县安顺场地势险要,81年前,红军在此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如今,这片“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已修复一新,被打造为著名的长征文化红色景区,也成了各族人们的安居致富地;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泸州市叙永县石坝彝族乡地处偏僻,当年红军一渡赤水后,曾在这里的石厢子召开“鸡鸣三省”会议,留下了“营盘山上桔子红,红军战士无人摘”“三个铜板”等爱民佳话,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在大山深处打响,一条直通乡里的扶贫路成为当地的产业大道,“菜单式”扶贫、党建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在古蔺县太平渡口,江涛滚滚的赤水河畔,仍在传唱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90岁高龄的老革命军人车盛寅30年来免费向街坊四邻、中小学生和游客义务宣传长征精神,并将自家老屋门前设为“红军故事天天讲”宣讲基地,以保护红色遗存、传承红色记忆……

    在这里,我们还见证了芦山地震灾区的重生。

    “4·20”芦山地震后,时隔三年,当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当年的震中龙门乡重现青山绿水,当地政府探索建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银行+农户+互联网”持续助农增收新模式也让灾区人民实现了重建脱贫两不误。行走于新龙门古镇,墙上居民的笑脸拼图、凉亭上镌刻的“天灾不测扰盛世,党恩常存泽龙门”等字让我们为灾区人民的乐观奋进所感动。是的,阴霾已经远去,正到了放歌新家园之时。

    一路走来,一路震撼,一路感动……

    知之,思之,行之,大家纷纷用自己的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了此行的所见所感。

    在这里,我的另一个困惑也得到了解答。

    当今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新媒体发展强劲,“纸媒必死”的争论多年不休,时下,又有“‘公民记者’完全可以取代专业采编人员”的声音出现,这些质疑和否定都曾令我倍感懊恼。作为一个对油墨香有着特殊感情的报纸编辑,我也常在思考,媒体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在范长江纪念馆,我找到了答案。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着真理的火炬,在夹攻中奋斗,特别是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也许,这些范长江语录中所反映出对真相的追求、对真理的信仰、对使命的坚持,便是这位前辈终身秉持的初心。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这是当年范长江对鲁迅人格的盛赞,也是他对自己新闻工作经历的感慨。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唱响主旋律,发出权威的中国声音,这就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应当永志不忘的初心。

    正如白岩松所说,未来不死,新闻不死。我想,只要不忘初心,传统媒体也将迎来新生。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566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