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编辑四川行丨身到情到 这一段红色记忆难以抹去
2016年08月02日 08:59:2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中国记协以“重温长征史 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组织的全国新闻单位夜班编辑采访交流活动结束了。编辑记者们在四川省雅安市、泸州市、内江市走访红军四渡赤水遗址和纪念馆,参观范长江故居,采访地震灾后重建、民生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长征史,见证革命老区灾后重建的勃勃生机。一起听听,他们此行都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重温党史 身临其境追忆长征精神

    通过实地走访,重温红军在川南地区的峥嵘岁月,编辑记者们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深刻认识到党夺取政权的艰辛曲折,认识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我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人民日报季健明:在这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长征精神已融入血液,一千多天夜以继日的重建,让两千多年的雅安焕然一新。

    中国交通报李宇:走访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雅安、泸州、内江三地,对于红军长征史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红军在长征中的每一次经历都充满了艰险,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甘愿冒着危险奋勇前行。这种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一笔,也是最动人的。尽管已经过去80年,但长征精神没有过时。

    人民铁道报张依:身临其境聆听一段段讲述,那段荡气回肠的党史、军史立即鲜活丰满起来。上里古镇青石板上的红军标语石刻让人震撼,也从中真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必胜信念。

    陕西广播电视台史峰:80年前,红军先烈用生命创造辉煌,80年后,我们用什么再续辉煌?那就是长征精神。用理想与信念支撑起的长征精神是不竭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再塑中华魂,长征精神指引我们开始新的长征。

    牢记使命 追随前辈脚步不忘初心

    通过走近川南革命老区,大家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增强了切实感受。编辑记者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用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日报江巍:范长江等新闻前辈们不畏艰辛追随报道红军长征,我们和平时期的新闻人更要学习长征精神,时刻铭记使命,求真务实,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

    人民公安报行海洋:感动于范长江“只有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才配做新闻工作者”这句话,新闻人需要保持定力,追求健全高尚的人格。

    湖北日报农新瑜:先辈们的伟大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努力。

    福建日报朱海华:范长江追随红军长征数千公里,写下一篇篇影响全国的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精气神不可丢,身到更要心到、手到更要情到,方能采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

    脱贫攻坚 见证老区生态建设雄起

    通过深入考察各地城乡建设,编辑记者们亲眼目睹了昔日长征路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加深了对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地震灾后重建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全新认识。

    新华社刘浩:雅安地震恢复重建目标基本完成,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都在废墟中拼搏“雄起”。

    辽宁广播电视台李晶:昔日天堑变通途,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源自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源自党和人民的奋斗与拼搏。

    农民日报李亚新:第一次来雅安,没想到这里生态资源如此丰富、生态环境如此优美。把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农旅结合、产村相融、彰显特色”,不仅让群众“住进新房子”,还“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新生活”。

    中国石油报欧阳杏波:在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白凤桃产业基地,我被55岁农民汪国华朴实的话语打动了。芦山地震后,汪国华结束在外地的打工生涯,回乡参加灾后重建。他打造集赏花、采摘、吃住于一体的农家乐,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客人。他说:“国家处处为我们着想,要是不抓住机会,对不起国家的好政策。”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 夜班编辑重走长征路|远去了鼓角争鸣 走进了新闻战场
· 清华大学国新班赣州行第二日:重走长征路 重温红军情
· 四川新闻媒体“重走长征路”活动纪实
 
(责任编辑: 钟云松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556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