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威
2016年06月29日 18:44:43  来源: 黑龙江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金威事迹材料

    金威:女,1967-12,中共党员

    金威同志工作简历:

    1990-07至1993-09: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研究室 助理研究员

    1993-09至1997-07: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 记者

    1997-07至2000-08: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 政教组副组长

    2000-08至2004-08: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副总监(正科级)

    2004-08至2007-09: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副总监(副处级)

    2007-09至2009-09: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生活广播 总监

    2009-09至2015-09: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 主任

    2015-09至2016-05: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副总编辑、全媒体新闻中心主任

    一等奖中的“金点子”

    她从业23年,扎根采访一线,从一名广播记者成长为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主任;从面对洪水肆虐的勇敢坚毅到坐在慰安妇面前的敏感细腻,她用女性记者特有的视角观察世界、观察社会生活;1998年和2000年,由她担任主创的作品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和一等奖。2010年开始,她带领新闻团队连续获得六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还有十二篇新闻作品分获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创造了业界瞩目的“黑龙江现象”。

    她,就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主任金威。

    “青山绿水、黑土白雪”,在黑龙江这片热土上,她用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挖掘新闻富矿,用家乡的山水、土壤、历史、人文淬炼自我,攀登职业高峰,诠释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水淘金——果敢无畏、搏击洪水,大堤上写就《大浪丰碑》

    黑龙江是一个以江河命名的省份。黑龙江的故事,多与流域内的江河密不可分。

    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滔滔洪水里,暗藏着生与死的考验。灾区群众在向后方转移,而金威和同事逆着人流,奔赴抗洪一线!她乘车驶过江水漫堤的哈尔滨至呼兰公路,几小时后,洪水彻底淹没了这条“回家的路”。于是,她留在了抗洪前线。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她记录——“我是党员跟我来”,大堤上党员们立下生死牌;汤原吉兴村党支部书记王文身患胃癌,和大伙一样装沙袋;某炮兵旅战士李荣波在母亲病危,大水冲毁家园,父亲不知去向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大堤上;佳木斯建国乡大堆丰村党委副书记徐云峰在身患骨癌晚期的女儿弥留之际过家门而不入……

    “金点子”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踏踏实实的一线体验。她写成的新闻专稿《大浪丰碑》,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这也是金威记者生涯获得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

    火炼金——坚定执着、不忘责任,用话筒《让历史告诉未来》

    战火洗礼的黑龙江,经历了最长的抗战,迎来了最早的解放。优秀的新闻人,总是要把对历史的思考,体现在自己的报道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多起中国民间提起的对日战争赔偿诉讼案中,她注意到了“慰安妇”这个群体,此后,长期关注这些古稀老人的跨国诉讼……

    对抗战历史的持续关注,金威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点”。抗战胜利五十五周年之际,她把这些“点”串成一条线,提出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题,做一期节目编排。节目把青年学子徒步到七三一罪证陈列馆参观、李凤云等东宁四位老人被迫充当日军“性奴隶”,以及鹤岗发现侵华士兵日记等新闻设计编排,并把视角延展到国内国际。作品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土藏金——冷静思考、独立观察,农业体裁中展时代锋芒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位置举足轻重,得失关乎全局。从2010年开始,金威带领团队创作的农业题材作品《粮安天下》、《农耕之梦》、《转基因博弈背后的国家利益较量》、《“藏粮于土”箭在弦上》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这四篇作品的脉络正是金威和她的新闻团队对中国农业发展前景的思索历程。从最初对粮食数量增长的关注到对粮食质量的关注,从思考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到农业如何可持续发展,作为团队的带头人,金威总能把握时代脉动,让每篇新闻作品直指黑龙江乃至全国“三农”问题的“靶心”,抒写了肩负使命的媒体人对中国农业的深度思索和前瞻预判。

    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离不开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对事件态势的把握。2008年,黑龙江提出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时,正值世界粮食危机大规模爆发,金威敏锐感觉到两个新闻事件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布局中,黑龙江未来将扮演重要角色。她立刻在省内各粮食主产区“埋兵”,让记者记录下“千亿斤征途”中的大量鲜活素材和重要节点事件。经历两年多的打磨和积累,最终在黑龙江粮食总产实现历史跨越的那一刻,她们把这份写满龙江人荣耀和艰辛的成绩单以最佳方式展现给受众。

    新闻记者不只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更应是社会责任的守望者。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但以透支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却让金威一直深感忧虑。“视野投在远方,双脚不离黑土”,她带领团队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深度采访和调查,写出观点独到的广播评论《“藏粮于土”箭在弦上》,提出粮食安全新视角——由“屯粮于仓”转型“藏粮于土”,呼吁国家尽快调整战略,更多关注农业生态系统安全。《人民日报》曾撰文点评说,这篇报道“展现了媒体对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人融金——关注人性、回归心灵,做温暖的时代传播者

    在金威的记者生涯中,每逢重大报道,她都会特别关注事件中的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传播者一直是她的职业追求。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怀,让她和她的团队挖掘出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典型人物。

    2012年,“最美教师”张丽莉勇救学生失去双腿。时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主任的金威,全程指挥了张丽莉事迹的宣传报道工作。2012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做康复治疗的张丽莉接受了黑龙江台记者的独家专访。访谈前,金威与大家反复研究访谈视角,创新访谈手段,挖掘独家内容。她抓住记者邹韵与张丽莉是同龄人,从5月8日丽莉老师受伤,邹韵就一直跟踪采访丽莉老师,还作为黑龙江媒体的唯一代表,登上人民大会堂宣讲张丽莉事迹这几个点,提出访谈以两个同龄女孩的心灵对话展开,用日记体的方式回忆事件过程。没有刻意渲染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没有回避康复过程中的痛苦与泪水,而是通过细腻地对话,触发张丽莉老师内心世界最真实情感的表达。访谈以张丽莉老师最喜欢的歌曲《我心是海洋》为题,直指心灵,撼动人心。复旦大学黄知晓教授评价这篇访谈为“访谈节目的典范”,中国传媒大学更将这篇访谈作为课堂范例引入研究生教学。

    时光不语,唯有坚守;不懈创新,静待花开。走过23年记者生涯的金威并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绩,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传播环境变革,她又开始了新的征程。2015年9月,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合并后,金威被任命为全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她及时吸纳前沿传播理念,带领团队研究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再造采编流程,构建全媒体立体宣传格局,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持续发力,积极探索从内容制作到传播手段的全媒体融合之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Danqing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75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