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善
2016年06月29日 17:07:09  来源: 新华社
【字号  打印 关闭 

徐江善事迹材料

    徐江善:男,1958-02,中共党员

    徐江善同志工作简历:

    1976-07至1978-09: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八团农工

    1978-09至1982-07:黑龙江大学学生

    1982-07至1983-10:黑龙江省合江日报编辑

    1983-10至1991-10: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

    1991-10至1994-10:新华社辽宁分社大连支社记者、主任记者

    1994-10至2002-06:新华社北京分社主任记者、高级记者、副总编辑

    2002-06至2005-07:新华社国内部二编室高级记者、副主任

    2005-07至2016-05:新华社参编部清样室副主任、机动调研室主任

新华社徐江善同志事迹材料

  徐江善,男,58岁,高级记者,参编部机动调研室主任,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领衔记者、新华社十佳编辑、新华社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始终坚持采访一线,成绩卓著

  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在新华社多个分社工作,还是在总社编辑部,他始终工作在采访一线。担任参编部机动调研室主任六年多来,每年都带领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他在深入鞍钢调研时,发现了雷锋传人郭明义事迹重大新闻价值,经过深入采访,他带领记者写出《“雷锋传人”郭明义播散爱心助人解难感动钢城》内参稿,胡锦涛等6位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转发公开报道后,引发全国学习雷锋传人的热潮,郭明义被授予“当代雷锋”光荣称号。在进行依法治国调研时,他带领记者深入重庆、大连,通过采访干部群众,对薄熙来、王立军践踏法治带来的警示作了深入剖析,这组参考报道得到习近平同志长篇批示,作为会议文件被印发十八届四中全会。他在北京大学调研时,发现中文系教师孟二冬的事迹感人,采写了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的事迹公开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向孟二冬老师学习的热潮。2011年5月,他带领记者深入到山西、江西、四川等革命老区,深入到山村,吃住在农民的窑洞,采写的《夜宿农家》一组报道,得到温家宝等领导同志批示,采写的《一碗面条的愧疚》产生广泛影响,被评为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着眼大局,调研能力强

  近些年来,在社领导组织指挥下,围绕中央关注的重大全局性问题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他带领小分队记者实施了“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调研、“全面深化改革”调研、“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调研、“干部状态”调研、“薄王事件”调研、“超大型互联网企业”调研等,均产生重大影响,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批示。

  在社领导带领下,他先后两次来到贵州省瓮安县蹲点调研,对三年前发生的震惊中外的群体性骚乱事件以及三年来的巨变进行采访,深入到乡村、街道,走街串户,走访了近百名干部群众,生动描写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从化解民怨打击黑恶势力、改善保障民生入手,三年时间修复了党群关系,重聚民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这篇通讯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他组织的“新时期县委书记群体状态和执政能力”专题调研,采访了50多位县区委书记,稿件刊发后,习近平同志作出长达300多字的批示。江西省丰城市委书记冷新生特意赶到新华社,代表50多位县委书记表达谢意。《瞭望》《半月谈》等报刊转载了部分报道,产生重大反响。

善打硬仗,突破能力强

  围绕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他带领记者深入一线,发挥尖刀班、突击队作用,有效探索了重大突发事件中内参机动调研的一线组织报道规律。从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到鲁甸地震;从吉林德惠大火到中石化“11·22”东黄输油管线特大爆炸事故;从大连市民抗议PX群体性事件到浙江湖州织里镇从业者抗税事件;从温州“7·23”动车事故到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中内参报道的成功实践证明,向一线派出内参机动力量,负责组织前方内参报道,是我社重大突发事件成功进行内参报道的有力保障。山西疫苗事件发生后,他带领新华社报道组深入山西城乡,在20多天里,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在电话被监听,住所行李被翻捡的危险时刻,他组织记者展开独立调查,采写内参稿20余篇,揭示了疫苗官商勾结的内幕,为中央领导了解真相作出了贡献。2012年9月,他带领报道组深入陕西调查“横山流血事件”,突破阻力,深入现场,拒绝地方政府接待,内参报道得到中央及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2013年11月中石化黄岛爆炸事件发生后,他带领记者赶赴一线,连续奋战十余天,图文并茂采写了大量还原事故真相的报道,为中央领导了解真相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材料转发公开后,有效回答了群众的关注。

新闻情怀历久弥新,善带队伍,组织管理开拓能力强

  六年多来他带领机动调研室采写稿件超过1500篇,其中810多篇稿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稿件平均批示率超过50%,并逐步探索具有新华社特点的内参机动调研规律。他深情地热爱新闻事业,始终保持家国情怀,2014年夏,在组织依法治国调研时,他连续在外地采访奔波,又连续十余天每天只睡三个多小时,心脏病突发住院抢救,手术后他首先想到的还是调研报道。

徐江善同志在不同岗位均作出优异成绩。负责快讯报道时,组织分社完善突发事件报道网络建设;担任舆情室主任时,从管理入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杜绝了重大差错的再次发生;担任机动调研室主任后,他探索在运行机制上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固定与交流结合的创新机制,培养带动了一批调研骨干。他与同事一起,探索重大调研组织策划方式方法、规律特点,对新时期搞好内参调研,提升内参在党和政府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以老带新,培养新人,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分社年轻采编骨干迅速成长。一些分社80后年轻记者多次参与机动调研室组织的专题调研,采编能力不断提高,如今已经走上分社采编领导岗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海英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75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