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涌
2016年06月29日 16:39:40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杨涌事迹材料

    杨涌:男,1960-12,中共党员

    杨涌同志工作简历:

    1983-08至1986-12:在人民日报社工商部任编辑

    1986-12至1988-12:在人民日报社经济部任编辑

    1989-01至1996-03: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任编辑

    1996-03至2000-09: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任要闻一版副主编

    2000-09至2004-02: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任要闻一版主编

    2004-02至2010-08: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任副主任

    2005-01至2006-01:在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任副组长

    2010-08至2016-05: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任主任

    杨涌同志事迹材料

    杨涌同志现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高级编辑(二级),在人民日报工作33年,从事夜班编辑工作31年,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各类奖项,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把好总闸门,守土尽责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总编室是报纸出版的“总闸门”。杨涌同志长期坚守在报纸编辑工作第一线,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好党报“守夜人”。

    杨涌同志十分注重提升自身政治修养,不断强化办好党报的意识和能力,始终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重要关口拿得出本领,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他编辑、主编、策划的版面,特别是对重大新闻和重大事件报道的处理,专业、权威,历来成为其他平面媒体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比如十六至十八届一中全会的一版版面、总书记高访活动的版面,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他主编的《人民日报版面备要》(第二版)一书,成为人民日报编辑和新闻院校版面编辑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目。1997年3月3日主编的《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版面,荣获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复评暨全国报纸版面年赛金奖。

    在导向把握上,杨涌同志作为总编室第一责任人,守得住、把得牢,时度效分寸把握得当,做到热点难点面前“不失语、不乱语”,在众说纷纭中占据舆论制高点,为推动人民日报成为媒体同行的排头兵、舆论引导的中流砥柱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他负责编辑策划的要闻版块、新闻版块,每天十几块、每年3000多块版面,没有在导向上出现任何大的差池。

    30多年来,杨涌同志几乎参加了党和国家所有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每一次重大宣传报道,他都能出色完成任务,成为历任报社领导信得过的把关人。

    为人作嫁衣,勤勉兢慎

    在人民日报夜班工作岗位上,杨涌工龄最长。30多年来,杨涌编辑、审阅版面3万多块,组织策划重点报道上千组,拟制、改定标题数万个,阅稿量数千万字,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力作。

    人民日报半数以上版面由总编室直接策划、组织、编辑、把关。杨涌以社为家,全身心投入,每年值守夜班都在300天以上。他的编辑能力不仅体现在舆论导向的准确把握上,也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及时跟进上,体现在对重大选题的组织策划中。近年来,总编室推出了许多在业界引起良好反响的重头报道,比如“干部状态新观察系列报道”“对话价值观系列报道”“民生三问系列策划”“看‘如新’怎样编织谎言系列调查”“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跟踪报道”等,解读政策,直面现实,剖析问题,贴近民生。这些报道,中央关切,读者关注,掷地有声。2013年四川芦山发生地震,时值总编室十多位编辑在川报进行工作交流,杨涌当即报请编委会同意,要求这些同志转场灾区,投入一线,写出了《芦山日记》等数十篇产生较大影响的报道。

    保证人民日报的安全出版,不仅是业务要求,也是政治任务。特别是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一个标题、一处文字出现偏差,就可能被无限放大,给党和国家的形象、经济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因此,杨涌特别重视夜班工作流程和宣传报道规律的探索,总结数十年的工作经验,编写了十多万字的《总编室编辑工作手册》,并陆续制订了十多项夜班工作守则,使人民日报的成品差错率一直保持全国报纸的最低水平。近两年,由第三方统计的数据表明,人民日报的差错率为万分之0.016左右,远远低于万分之三的国家标准。

    杨涌同志热爱编辑工作,作风严细深实,漫长的夜班工作中,从不问个人苦与乐,甘为他人做嫁衣。他以自己的坚守和人格魅力,也带出了一支好队伍,2015年,总编室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适应新形势,创新表达

    创新表达是应对当下受众需求急剧变化、传播手段不断翻新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杨涌同志围绕要闻、新闻两个版块进行了不懈探索。

    抓热点事件,在众说纷纭中保持清醒判断。自媒体时代,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真相往往在嘈杂喧闹中不被人所知。2011年,在编委会的支持下,杨涌同志在要闻四版筹划推出“求证”栏目,以严谨翔实的记者调查,聚焦新闻事件,特别是针对那些刻意撕裂社会、激化矛盾的虚假传言进行证伪求真,正本清源,大多数报道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如《南水北调不会无水可调》《“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说法不准确》《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等。栏目创办伊始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央领导甚至多次点题求证。栏目创办第二年即获得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栏目刊发的“探析PX之惑系列报道”获2014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抓深度报道,着眼民生难点反映民意诉求。新的舆论环境下,党报如何做到让中央放心、让读者满意?如何放大主流声音?近年来,杨涌积极推动报纸改革、创新报道手段,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前提下,他特别要求各版在深度报道上下力气,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问题性报道、监督性报道,社会影响广泛。如系列报道“关注走读干部”“黑旅游怎么管”“我的家乡我的河”,重点报道《功臣缘何变罪魁》《干部“好日子”不能照“旧”过》《县委书记的尺度》《随迁子女他乡学习顺利吗》等等,密切关注深化改革中的政治生态、经济动向、社会万象、人生百态,陆续叫响了“政策解读”“深阅读”“经济聚焦”“声音”等品牌栏目,普遍获得中央肯定、读者欢迎。

    抓文风改进,让报纸清新可读吸引力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领导要求和编委会部署,杨涌带领总编室同志在改进文风、创新版面中,勇担排头兵重任。时政报道,不论来历,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要求;其他报道,以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为准绳。正是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近年来人民日报的读者普遍反映“报纸清新了,内容好看了”。2014年1月,杨涌提出在要闻一版寸土寸金之地创办“微调查”栏目,以“短实新”为标准,用千余字篇幅,做精致的调查报道。栏目平均每周一期,已刊发100多期,其中大多数报道堪称精品良作。如《作秀的检查,真该查一查》《有些会议太折腾》等等。这些报道有的放矢,精准监督,在头版推出,影响很大。在改进工作性报道中,总编室抓住贯彻八项规定精神的契机,在社领导指导下,推出1+1模式,即重点报道一版安排一条消息或导读,主要内容在其他版面完整体现,既方便了读者阅读,也增加了一版的信息量,受到广泛好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Danqing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75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