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海
2016年06月29日 15:34:09  来源: 专业报初评委员会
【字号  打印 关闭 

王金海事迹材料

    王金海:男,1968-03,中共党员

    王金海同志工作简历:

    1990-08至1994-05:中国石化北京燕化公司化工一厂宣传部

    1994-05至1995-06:工人日报社夜班编辑室

    1995-06至2002-01:工人日报社新闻中心一版编辑室

    2003-01至2011-09:工人日报社经济新闻部

    2011-09至2016-05:工人日报社要闻部

    对自己的采访

    人到中年,很多东西都能够放得下了,但只有做新闻这一件事依然执着如故。每逢重大新闻事件发生,还是会不管不顾地在凌晨给记者打电话,告诉妻子这两天不回家了。

    我曾反复问过自己:除了会做新闻之外,还能做别的工作吗?我对自己的回答是:此生只会干新闻这一行。

    1990年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化化工一厂宣传部工作。工厂四年是我最“接地气”的时期,见识了工厂、工人和厂长是怎么一回事。这成为后来在工人日报做新闻的一个优势。工人日报的读者定位是“三工”——工厂、工人、工会。

    严格地说,1994年从企业调入工人日报社才是我职业新闻生涯的起点。最初的1年夜班编辑室工作,使我了解了报纸的采编工作流程和工人日报的风格气质;7年在新闻中心采编合一体制中,积累了一些采访和写作的经验,是出差、写稿最多的时期;9年经济新闻版工作,开始做管理,编辑工作渐入佳境;5年要闻部工作,方识此中乾坤大,对新闻三昧初有体悟。

    在取得主任编辑职称后,开始发心、确定自己的“新闻专业”方向——当一个好编辑。

    在此之前,我是左手编版、右手写稿。或者说,我是不想丢了采写的“感觉”。虽然编辑版面,但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生疏了手中的笔,因而保持着一定的写作量。但很惭愧,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屈指可数:两会消息《失业率统计方法要改一改》获全国人大好新闻三等奖;内参《南海主权斗争形势不容乐观 海南广西等地呼吁中央政府态度强硬》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通讯《燕化:20亿买断1.6万人工龄》在《经济观察报》发表;新闻调查《一桩被看做新旧经济完美结合的范本婚姻,如何变得两败俱伤?(引题) “光明”深陷“利玛”(主题)》在《今日东方》杂志发表。

    而在此之后,则进入一心一意“收拾”稿子的编辑时代。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曾主持策划了《汶川地震》、《抗战70周年大阅兵》、《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金融危机下沿海外贸企业生存调查:在风暴中活下来》、《过大年:本报记者跟车、蹲点采访记》、《深圳:转租公房收入要“全部吐出来”追踪》、《兰州因苯污染引发全城饮水危机》等十多组连续报道;

    参与策划、编辑了《改革开放30年/再回首再出发》、《中国头号职业病深度调查》、《一把火烧出的劳动法》等多组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的一些单幅作品包括:《一场“工资谈判”的台前幕后》、《赵梦桃小组的坚守》、《这个采购方案,我不同意》,《山西终结“煤老板”时代》、《兰州瓜农遭遇“有条件的市场开放”》、《京津冀最长的一根毛细血管》等数百篇。

    不知这些作品——几乎每一篇背后都有一个记忆犹新的“后厨故事”——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总之,当个好编辑,使自己完成了从“记录者”到“影响者”角色的转变。

    在近20年的当编辑的过程中,我的新闻框架和新闻价值观也在逐步形成。

    总结起来,第一条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第二条是既要坚持本报特色(“三工”)又要追求广泛的社会影响,第三条是要坚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判断。这三条是我做新闻的底线。

    在具体工作中,着眼于抓事件新闻,要求记者首先得写出一个“事儿”来,对编辑则要求做到厚题薄文;在版面呈现上努力让每一个位置都重要起来;在文本上则要求干净客观。这也是我的一个基本遵循。

    这些年,对各种类型的编辑实务也不断地进行着梳理,相继形成了一些新闻论文、工作总结。例如论文《动态的连续报道策划三要素》、《探索民生经济新闻的报道模式》(《新闻三昧》杂志),《工人日报一版版面规范》(内刊《实践与思考》)、《夜班常见差错手镜录》(部门文件),以及在记者会、部门例会和外出讲课的几十篇发言。

    走上管理岗位后,我对青年编辑的培养、对所在部门的队伍建设倾注了比较大的心血。

    在经济部主任岗位上,经社领导推荐,自己获得清华—花旗EMBA奖学金,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参加了一个学期的媒体培训课程。这段进修对我提升专业层次、拓展报道视野有所帮助。受此启发,我将经济部两名青年编辑“送出去”进修。一个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财经》杂志联办的奖学金班里脱产学了三个月,另一个参加了北京大学财经新闻国际培训高级课程。

    为了进一步对外交流、提升采编水平,我在社领导的指导下,组织了“大众传媒经济新闻研讨会”,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媒体的经济部负责人,进行了一场业务探讨。

    为了让工人日报的采编工作有绵长的后劲,在要闻部主任岗位上,我和两位副主任把抓青年编辑的培训当成一项重要责任。无论在夜班还是白班,都是手把手地带新手。从划版、改标题,从用什么字体、是否加框加线,从一块版面上突出什么、不突出什么,强化什么、淡化什么……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都一一给出“标准答案”,并不厌其烦讲解背后的道理。

    当自己变成“碎嘴”时,新手成了熟手。某一天,你突然发觉:有几个小年青居然可以单飞了——这是作为部主任最快慰的时刻。

    在经济部、要闻部工作期间,我和副主任们共同努力,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这已在多次的“两会”战役中、各类突发事件报道中,都分别获得了验证。

    …………

    21年,编了很多版和稿子,影响了身边十来个年青人,为工人日报赢得了一点荣誉。想要说的话其实还有很多,但最后归结起来只有一句——

    我喜欢做新闻,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我愿意干到退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Danqing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75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