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闻学子重庆行】学生作品:“变脸”中的文化传承
2016年06月29日 14:21:09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说明: C:\Users\Thinkpad\Desktop\DSC05855.JPG

川剧演员张廷超正在和台下观众互动

中午12点,26岁的张廷超结束了一天里的第三场演出。走下舞台的他看起来有些疲惫,但是当提到自己从事的行当,他却显得异常兴奋。

张廷超是芙蓉门剧团的川剧变脸演员。近几个月,他们的剧团驻扎在重庆磁器口的码头会酒楼表演,从早10点到晚8点,一周七天,一天七场。表演的节目有二胡、茶艺、现场书法、歌舞等,而张廷超表演的川剧变脸,每一场都是人气最高的压轴大戏。

“这是我表演变脸的第二年。虽然每天演这么多场,也没什么休息娱乐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很满足。”他说。

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变脸则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变脸艺术家可以刹那间把一张脸变幻出十四张之多,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张廷超的师父刘昌伟经营着芙蓉门剧团。刘师父12岁开始学习川剧变脸,同时还是国家级茶艺技师,从2000年左右开始,他已经收了300多个徒弟,芙蓉门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师父常常跟我们说心有态,志无界’,意思是让我们始终保持着对于川剧的初心,志向远大,才能够实现川剧的蓬勃发展。他指着自己胸前的师门训诫说。

像芙蓉门这样的民间演出团体,在瓷器口古镇还有不少,仅仅在离码头会酒楼50米的地方,便有另外一家小型的演出场所也在打着川剧变脸的广告。他们表演的传统曲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相对而言,剧团仍然存在着经营困难、收入较少、演出人员年龄层次偏高、学历偏低等问题。

如今,这些表演团体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点关注。

今年二月,重庆市出台了《关于支持重庆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着力通过将学校教育与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完善表演团体管理体制机制和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培养一批戏剧表演人才,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政策》指出,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将通过资助设备更新、财税优惠、鼓励民间参与等形式支持表演团体的发展。

近期结束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艺的保护工作,深入做好普查、采录和整理,积极推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民间文化探源、古村落保护等工程和工作,注重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相结合、固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衔接,守护民间文艺之根,展现中华文化之美,为我们的先人保存智慧的结晶,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精神的家园。

 说明: C:\Users\Thinkpad\Desktop\DSC05850.JPG

张廷超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的演出,乐在其中

张廷超们的幸福和满足不止来源于观众们的欢呼、赞叹和掌声,更多的是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民间文艺正在逐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06年,国务院批准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经过10年的发展,川剧从传统的戏剧院走上了电视节目、商业演出等多样化的舞台;川剧变脸的学习者逐渐增加,从业者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我们团队签约驻扎在这个酒楼,剧团还有很多其他小组在别的省份,还有的在国外演出,”张廷超说,“相比之前的服务员工作,现在我的收入多了不少。”

作为民间文艺鼓励政策的受益者,张廷超现在想的不再是一日三餐的温饱,而是如何在舞台上多多地锻炼,用更多创新的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他被问及是否考虑转行时,他看着眼前的行头,微笑着告诉自己,我希望一直都能够站在川剧的舞台上。(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国新班 吴凯 王岚昕 张楚楚 史越)

说明: C:\Users\Thinkpad\Desktop\DSC05896.JPG

张廷超对记者表示,“我希望一直都能够站在川剧的舞台上。”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钟云松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74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