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学子嘉兴行】学生作品:嘉地•善人•兴业
2016年06月28日 16:03:2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严冬时节的酉时三刻,袁了凡先生写完这句话,放下笔墨,吹熄了桌前的蜡烛,依天时而卧。此时是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距离了凡先生被罢黜、回到家乡嘉善县已八年有余。在此期间,他主持编修了《嘉善县志》;而《了凡四训》即将于第二年成书,并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一直劝导着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改过迁善。

    百年后的今天,在这片吴根越角的土地上,“善”成为了一种被践行的文化,也成为了当地的兴业之本。

    早上八点,清晨的阳光刚刚照耀到树梢,而姚海根已经结束了一天中第一阶段的劳作。作为嘉兴农业科学院的院长,今年已72岁高龄的姚海根仍然坚持下田劳作。几十年间,他培育出了几十种优秀水稻,而自己在十九年里仅回家住了十天。姚海根拭了拭黝黑的额头,喝了口水,准备处理一下文件,再到试验田去看一看绿油油的稻苗;而再过几天,他就要赶到海南的南繁基地,那个农业人的“前线”。

    中午十二点,白林老人结束了在南湖的活动,与朋友们一起坐上了返回海盐县城的大巴车。白林来此,是和支部一起、瞻仰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地的。年近耄耋的她,党龄也有三十多年了。她经历过战争,也经历过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各种变动。想想小时候的动荡,再看看眼前繁荣富强的祖国,白林感到无比激动。

    下午两点,正是“夏日悠悠恰好眠”的时间,徐梅趁着客人少、赶紧吃了顿饭。两个月前,她刚刚在嘉善的桃源新邨小区中开了这家卖蔬菜的小店。陈梅家在安徽,还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她选择来到了嘉兴的姚庄镇。对她来说,这里不仅房租较低,而且民风淳朴,像极了她的家乡。

    傍晚五点,陈奶奶刚刚吃完晚饭,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家附近的椿熙堂。这是一座位于乌镇的养老中心,还运营着一个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可以为老人们提供远程监控、就医服务。陈奶奶今年六十岁了,她和其他几位老人商量好,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打牌。她还是“芬芳越剧团”的成员之一。这个小团体有成员十个左右,有时组织老人们观看戏剧,有时自己排练、进行简单的演出。今天,他们就会给养老中心的老人们放映《九斤姑娘》。

    晚上九点,嘉兴下起了绵绵小雨,白日的喧嚣也渐渐平息了下来,嘉兴的人儿们也都随着这座沉静但不沉默的城市一起进入了梦乡心泽。“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是六祖慧能的名言,也是《了凡四训》的根本之句。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这都是今日社会所谓之“善”——善由心生,福随善至,嘉地自有嘉人,嘉人成就嘉业。(清华大学2015级国新班 褚萌萌)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钟云松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72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