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学胡正荣:新闻传播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
2016年06月26日 08:43:43  来源: 人民网-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 关闭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占到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的1.4%。就业人数逐年增多,方向相对丰富,前景相对乐观。

    基本情况

    2013年底,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项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高校386所。根据此次调研发现,我国当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就业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2013年7月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的统计数据为1080个,而到了2015年,专业布点数已经上升到了1244个。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布点数增加了164个,可见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招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急剧增长,这也给未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

    就业方向相对丰富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传媒机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时期,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

    传统媒体。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仍是我国传媒行业的“主力军”,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去向。报社、通讯社、电视台、杂志社等传统媒体的岗位设置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就业选择。

    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媒体处在“发展进行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因如此,网络媒体行业急需大批通晓媒体和网络知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报考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倾向于去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及其他各级政府机关的宣传部、新闻研究中心、文化交流部、信息部等重要部门。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就业方向,各类传媒机构、广告公关公司、媒介研究公司、高等教育院校也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丰富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就业前景相对乐观

    根据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底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80%以上,就业前景相对乐观,但各地区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

    就业难点

    主流媒体就业率偏低,就业满意度不高

    由于传统主流媒体行业的岗位设置几乎处于饱和状态,每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毕业生想要进入专业对口的媒体单位比较困难,从而大量流入了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

    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层次要求较高

    “985和211高校的学生优先考虑”几乎是热门单位的一致要求。而很多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在招聘启事中明确提出对学校层次的要求,但是在简历筛选等考察过程中会实际考虑这一点,二本、三本院校毕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几乎与省级和中央级媒体无缘。

    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提高

    在实际招聘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毕业生掌握融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多青睐经验丰富、人脉广、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忽视应届毕业生敢于吃苦、可塑性强的优点。

    另外,还存在就业地区不均衡、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不足、自主创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应对策略

    面对现状,要想解决新闻传播学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们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学生个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快速变革的媒体发展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所有新闻传播专业院校都应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结合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科交叉,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技能,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仅有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各新闻传播院校应创新就业指导的形式,通过主题教育、个性咨询、讲座论坛、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要加强毕业观、择业观教育,逐步改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动员毕业生“入主流、去地方”,使毕业生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

    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素养

    要不断强化通识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高校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其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诸多优良的品性,以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教学能力

    高校要加强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报等校园媒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实践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媒体发展的实际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实践所需的实验室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可以多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为兼职教师;选派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去媒体兼职或从事课题研究等。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新闻传播院校应高度重视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深化学生对于实习单位的感性认识,开拓毕业生就业范围,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胡正荣 冷 爽)

 
更多阅读:
· 微信玩得好可"谋生" 自媒体"达人"成就业新宠
· 基层媒体专业人员紧缺 破解传媒毕业生就业难题
· 近四成大学生认为微博有助就业
· 年轻人就业目光转向网络 网络新职业现状怎样?
 
(责任编辑: Danqing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66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