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学子嘉兴行】心得体会:寻迹 将大师的学术精神发扬光大
2016年06月23日 16:24:3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自古盐官多骚客,吟声激越胜潮声”。在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盐官古镇历来是文墨汇聚、人才辈出的地方。王国维先生故居就坐落在旧时盐官镇西门外的一块荒地上,游客稀少,十分安静,与想象中游客熙熙攘攘的景象大不一样。

    故居的门前种着几棵郁郁葱葱的广玉兰,旁边立有王国维先生的石像,尽管风格简约抽象,但那独特瓜皮帽、浓重的眉毛、高度近视的眼镜,一下子就让人亲近起来。这座百年小院秉承了清代建筑风格,朴实、典雅、厚重。不见精美的装潢,也不见奢华的陈设,却四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散发着抉剔隽永的文化品格。

    这座被先生称为“娱庐”的院落里,挂着一副对联:“旧书不厌百回读,至理真能万事忘。”上联来自苏东坡《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下联来自陆游《七律醉卧道傍》中“高怀那遣群儿觉,至理真能万事忘”。有人说之所以被称为“娱庐”,不仅仅因为这是王国维父亲王乃誉的名号,还因为有“旧书”和“至理”,才称之为“娱”。“娱庐”二字,或许寄托着王国维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也承载着王国维对于学术的通达之道。

    沿着狭窄的木质楼梯走上二楼,是王国维父母的卧房和王国维的卧房和书房。王国维曾经在这里凭窗眺望海宁潮,写下“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两岸越山洞里,可能销得英雄气”的诗句。从9岁随家人搬到这里,一直到22岁到上海《时务报馆》做事,王国维先生在这里度过了13年的时光。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年都要回到海宁故屋住一段时间,足见先生对这座小宅的深厚感情。

    正值六月江南梅雨季节,天气阴沉,屋子里的光线也十分昏暗。站在屋子的一角,我静静揣度着王国维当时的生存心态,寻找着角落里余音和味道。“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先生所说的三境界,即是学术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如今,尽管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这三句话却给了后人追求学问与人生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学术大师,王国维开拓了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的新阶段。他不仅旧学根底深厚,而且新学功底扎实,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都有杰出的贡献。他主张,学既无新旧之分,亦无中西之别,应当熔古今中西于一炉。由此,他将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的古典研究方法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到了人文社科研究之中,不仅开一代学术之新风,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学术经典。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曾这样评价:“王国维的目光投到哪里,其面貌就为之一新。” 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变革时代,面临着历史转型的各种问题和当时古与今、新与旧的矛盾,却在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惊人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人。他生前在清华大学任教,是清华的骄傲。今天我们来景仰他,就是希望他的学术精神继续在新世纪的清华发扬和光大!(清华大学2015级国新班 第三组)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6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