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闻学子重庆行】心得体会:重温历史收获新感悟
2016年06月23日 15:22:1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6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全家院子的郭沫若旧居,这里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机构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化人士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中华剧艺社、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荟萃了抗战进步文化人士,进行了重要的抗战文化宣传工作。郭沫若于1938年来到重庆,先后担任“三厅”厅长和“文工会”主任,领导抗日文化工作。

    同时,他在历史剧创作和史学论著方面,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丰硕成绩,他创作了《民族形式商兑》、《甲申三百年祭》等具有重大反响的史学论著。抗战八年,郭沫若在重庆八年,直到1946年5月才离开重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参观“郭沫若旧居”的过程中,我们被老一代抗战文化工作者深深感动。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全国大批文化名家云集在此。他们以笔、以歌、以舞、以剧等多种形式,讴歌爱国情怀,痛斥日本侵略者,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中华民族的战斗与不屈。大批进步的文化人士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凭借高昂的热情和大无畏的勇气,投入到抗战洪流中,使抗战文化成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从旧居留下来的铅笔、放大镜、手稿、桌椅等文物和一系列旧照可以直观地发现,老一代抗战文化工作者当年的工作环境简陋,条件艰苦。但是从他们留下来的手稿的字里行间中,能很深切的体会到他们的对抗战文化工作的热情,和一份对理想的热忱和执着。其中,“孩子剧团”相关展览给我们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了解到孩子剧团自成立至1942年9月被迫结束,5年中足迹遍及八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以戏剧歌咏为武器,动员和鼓舞了广大少年儿童及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热情,为宣传抗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午我们一行人来到四川罗中立美术馆。罗中立是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也是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他的代表作《父亲》广为人知。罗中立美术馆出自于罗中立、郝大鹏等著名艺术家之手,是重庆三大省级美术馆之一。远远看到美术馆时,我们就被它独特的造型和色彩搭配深深吸引,外墙体使用了斑驳的彩色碎瓷砖拼贴出色彩斑斓的效果,在绿树掩映的川美校园内格外引人注目。

    正值毕业季,美术馆内正在展出毕业学生的作品,从油画、版画到艺术教育,每个作品都可以看到创作者灵感的迸发,也透过作品展现出创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有的作品通过蜡烛的燃烧剩余物质的质量来表现事件的流逝,有的作品用油画描绘出没有阳光的城市,有的作品将电视机天线改造为婀娜的植物……这些富有创意的毕业作品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从独特的视角感知这个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罗中立美术馆离开后,我们驱车前往沙坪坝区歌乐山附近的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体验。歌乐山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的西侧,南北走向的山脉将这一地区和重庆主城区隔开,由几条公路穿越隧道贯通。因此,地形上来看,这一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等作物。而由于水资源丰富,我们发现沿途荷塘、渔业等其他经济作物和产业非常普遍。

    同时,这一地区和重庆的市中心直线距离很近,到朝天门只有17公里,距离靠近人口稠密的目标市场,且植被保护做得非常好,自然环境优美,非常适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经济。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入住的农家乐,正是一个当地的旅游休闲场所。时值周日,可以看到有大量的游客入住。

    可见,一个地区因地制宜,根据区位优势、地理和物产优势等发展相关产业,是改变地区面貌,发展经济的绝佳路径。歌乐山地区农村的实践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国新班 石甫天、赵重睿、葛绮楠、瞿向诚)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6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