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5)》中文版
2016年04月29日 08:11:24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案例二:新华社探索现代通讯社采编流程再造

    新华社顺应互联网和信息传播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以“开放、创新、协作”的互联网思维求新求变求发展,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新媒体之路。以提升新媒体内容传播能力作为建设“网上通讯社”的重要抓手。

    着力打造更强大的传播终端,“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网先后改版。2015年6月8日,“新华社”客户端新版正式发布上线,新华社新闻通过客户端直达亿万网民。新版客户端上线当日,单条稿件最高点击超过700万人次,页面点击量超过7000万。截至2015年底,总下载量超过1个亿,居中央主流新闻客户端首位。2015年6月15日,新华网新版正式发布,在新闻网站中率先实现全媒体化和移动化,桌面端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1.2亿,移动端日均覆盖人群超过1.3亿。重点推动新媒体专线提质升级,以大数据、可视化、图形化、轻量化产品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内容支撑。高度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发展,推动采编业务与技术手段深度融合。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机器人写稿系统正式运行,机器人“快笔小新”正式上岗,系统适用于体育赛事、经济行情、证券信息等快讯、简讯类稿件的写作,日均智能生成稿件约100条。新华网率先成立新闻无人机队,参与多次报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以高空鹰眼提供独特视角等。

    打造全媒报道平台,探索现代全媒体机构采编流程再造。2014年12月31日,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成立,2015年7月7日正式启动。平台由新华社总编室牵头,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音像新闻视频部、新华网、新媒体中心、技术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媒报道平台为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增强新华社报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作出了积极探索。

    1. 以“新华全媒头条”为抓手,推出了一批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形成舆论强势的重点报道,产生广泛影响。

    全媒报道平台整合全新华社资源,打造体现新华社品格力量、具有全媒报道特点的“新华全媒头条”,一方面着眼于传统形式报道形成“镇版之作”,一方面通过新语态、新形式,将内容优势向新兴媒体延伸,使新华社重点报道实现两个舆论场全覆盖。

    每组“新华全媒头条”报道由一篇主打稿和多个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及各类新媒体形式的产品组成,力求对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和适配性分发。产品形态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以及小游戏、互动调查、手机轻应用、动效产品等各种报道形式。在传统通稿线路、新媒体专线,以及“新华社”客户端等新华社自有新媒体终端、微信公号、微博平台等进行适配性发布;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等突出展示。由此,重点报道全面覆盖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终端,并以配发二维码方式实现媒介切换。

    全媒报道平台运行以来,坚持践行“实验田”“示范园”“孵化器”理念,“融合”功能不断提升,全年推出300多组“新华全媒头条”,实现新闻产品在传统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全覆盖,产生了广泛影响。比如:

    在中央时政新闻报道方面,2月13日,“新华全媒头条”组织的独家报道《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实现了领导人考察活动报道的突破。独家通讯和20多张现场图片成为所有媒体报道的重要来源。一天内,仅在腾讯平台,点击率超过3500万人次。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方面,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后,全媒报道平台立即组织记者赶赴震区一线,与西藏分社、及相关部门合作,以全媒体方式采集、制作、推出了独家原创报道《樟木大转移》《李冬:“孤岛”传奇》,被传统媒体广泛刊用,同时在社交媒体引发刷屏式转发,有效引导了国内外舆论。

    6月1日,“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翻沉以后,“新华全媒头条”连续推出系列报道,既有《长江救援,一场生命至上的国家行动》《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长江客船翻沉事件救援行动纪实》等重量级文字报道,还有专题图片集,并发出《“东方之星”最后的影像》等独家视频。此组报道通过通稿线路播发的稿件,最高被75家媒体刊载;网上点击过百万多次,其中单篇稿件阅读量超过10万次。

    在重大原创调研报道方面,6月22日至24日,“新华全媒头条”连续播发三组扶贫调查报道。全媒报道平台先后组织9个小分队前往中西部9个省份最贫困地区采访。系列报道在通稿线路播发后,单篇最高被106家媒体刊载;各大新闻手机客户端均在首页头条等显著位置推送,引发媒体公众舆论热潮,为做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

    在重大社会热点报道方面,1月26日播发的《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再受关注》组稿,在通稿线路播发后,单篇稿件采用达到355家,成为上半年“新华全媒头条”采用最高的稿件。同时配发的图表新闻《一图读懂:延迟退休后“要火”和“要悬”的那些事儿》、背景《外国百姓帮算并轨后如何养老》,也因鲜明的知识性、趣味性广受用户好评。

    此外,还积极运用前沿技术创新报道。如12月20日深圳发生滑坡事故,全媒报道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虚拟现实:带你“亲临”深圳深夜搜救现场》,成为国内首个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成功运用这一新技术的媒体。该报道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报道形式,以全景互动视频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推出后即在新媒体舆论场上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目前,“新华全媒头条”影响力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用户和受众期待。专家和同行评价,“新华全媒头条”有效利用各种传媒载体,提供多元化的新闻信息,“令人眼前一亮”,“相信这一做法将全面、有效地提升新华社作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2.探索现代通讯社采编流程再造,推动各种要素深度融合、各种资源充分共享、各种媒介互联互通。

    全媒报道平台初步起到了全社融合发展“实验田”“示范园”“孵化器”的作用。全媒报道平台推出了“1+N”全媒报道模式:一方面,打造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统一指挥,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央厨房”工作模式;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全媒报道理念和手段,实现新闻产品在传统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全覆盖。

    运行以来,全媒报道平台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华社融合报道路径,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获得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对采编流程进行集约化改造,初步形成前端一次多媒体采集,中端分类加工,后端向各类平台、终端适配分发的新型一体化采编流程。平台目前以项目制的方式和流程组织报道。选题确定后,平台即进一步完善产品“菜单”和标准,根据菜单迅速成立项目组,分为内容、产品、推广等板块,按照“统一策划,协同实施,各司其职”的方式组织采集、加工和发布。二是对采编资源进行整合,探索跨部门跨分社的联动运行机制。全媒报道平台工作集中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即以全媒报道平台为“1”,社内相关部门和分社为“N”,搭建跨部门、跨领域、跨终端的开放式业务平台,更加高效顺畅地整合全社报道资源。三是强化技术支撑,用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和引领全媒报道,探索采编与技术环节深度嵌入的工作模式。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周柏豫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3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