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纪行:大袍子 糖罐子 水罐子
2016年03月21日 17:25:40  来源: 上海观察
【字号  打印 关闭 

    摘要:前不久,笔者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苏丹,在尼罗河畔这个非洲古国的首都——喀土穆。喀土穆是苏丹首都,700万人口的大都市,但整座城市高楼扎堆的感觉;虽然地接沙漠,不少街道却绿树成荫,常见幢幢两三层的小楼掩映其中。穿城而过的尼罗河两岸,还能看到一番田园风光。她像一座转身离去没多久的中国内陆城市,或许保留着我们20年前的生活……

  前不久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苏丹,在尼罗河畔这个非洲古国的首都——喀土穆,有些零星印象,也颇值得一叙。

  苏丹政要多穿传统白袍接待我们

  飘飘然的大袍子

  夜抵喀土穆国际机场,苏丹记协主席萨迪格到舷梯旁迎接。高高大大的他,戴白色头巾,着白色长袍,飘然而行,在几位西便装随同的映衬下,颇有“鹤立鸡群”之感。过后几天,萨迪格陪同我们四处访问,一身装束始终未变。我们拜访国民议会议长奥马尔、总统中国事务助理贾兹、世界人民友好理事会秘书长森尼、阿中友联秘书长阿卜杜拉赫曼等政要,主人都是白巾白袍,很有气场的样子。

  喀土穆街头巷尾,也无时不见平民百姓袍服飘飘的身影。

  我们看着一领长袍裹着全身,感觉容易捂汗。其实不然,苏丹朋友说,这种长袍用透风布料做成,不仅隔热,行走起来内部还呼呼生风,很是舒爽凉快。

  在这个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女性出门自然要戴上头巾,身上一般上衣下裙。但也有一些妇女,用一整块布料把自身从头裹到脚,类似印度的纱丽。据说,这是苏丹特有的民族风格。

  苏丹政要手抱孩子

  无处不在糖罐子

  早听说苏丹人喜欢甜食(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也一样),没想到这么爱吃!印象中,糖罐子无处不在,凡喝茶的场合就一定有,餐桌上不必说了,茶几、会议桌上,也堂而皇之和面巾纸并列,苏丹朋友一杯茶在手,必定会舀几茶匙糖加进去。那天在一处餐厅吃饭,面前难得不见糖罐子,可一杯红茶端上来,杯托上配着三个糖包。

  到苏丹,不能不喝“苏丹红”。“苏丹红”?闻之不必色变,它不是国内黑心食品中添加的那种化学染色剂,而是地道的苏丹消暑饮料,用一种植物的皮晒干磨粉制成,喝时用水冲调,当然还得加糖,其色如醇厚的红酒,其味甜中带酸像酸梅汁。我虽然血糖一直偏高,“苏丹红”端到面前,也奋不顾身喝上几大口。

  糖吃得多,甜食吃得多,但苏丹的胖子并不多。

  摆茶摊的苏丹妇女,着装是当地传统特色

  街边排排水罐子

  喀土穆北郊有连片的沙漠,一条公路孤单地穿行其中。经过村镇时,路两旁多见土坯建筑,把售卖各种货物的摊子,铺得紧挨路肩。也有些铁制或木制架子,上面搁着一排广腹尖底的大陶罐(按其体量,称之为“缸”可能更合适),盖子上压着舀勺——显然,罐里装着液体,应该是沙漠里最缺的水吧。

  当时忘了向苏丹朋友打听,这种水罐是些什么玩意。回来上网,看到有国人在博文里说:这是供路人喝水等用的,在当地很常见,沙漠地区的习惯。想来,沿路远离水源,又看不到管道和水渠,这样的供水方式,也是因地制宜之法。

  沙漠公路旁的陶罐供水站

  不关门的中巴车

  喀土穆是苏丹首都,700万人口的大都市,但整座城市并无高楼扎堆的感觉;虽然地接沙漠,不少街道却绿树成荫,常见幢幢两三层的小楼掩映其中。穿城而过的尼罗河两岸,还能看到一番田园风光。

  喀土穆街道上堵车也厉害,堵的是各式小轿车,高大威猛的公交大巴却并不多见。市民出行,大多凭借往来穿梭的中巴小巴,大概它们比大巴更灵活,更适应喀土穆小路众多的路况吧!

  有趣的是,这些中小巴无论是停是行,都不关车门,扒在车门口的不光是大胆的小伙,也有无畏的大叔甚至大妈,个个镇定自若,御风而行一般。喀土穆有“世界热都”之称,夏季能热到摄氏50度,即便是“凉爽”的2月,白天也会有40度的高温,太阳嗮在脸上感觉发烫。也许,中巴大开车门,不仅上下更快捷方便,也利于通风借凉,节约空调。

  喀土穆街头中巴小巴随处可见

  光鲜的三轮摩的

  三轮摩的,上海六七十年代有过,现在只有非法营运的了。但在喀土穆,三轮摩的倒是随处可见的交通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被沙漠环绕,喀土穆街头常常尘土飞扬,环境卫生也并不理想。而这些在滚滚车流里频繁往来的三轮摩的,却有种一尘不染的感觉,大多锃光瓦亮,在艳阳下熠熠生辉,足见司机平日里保养洗刷之功。四五天里,频繁穿行于喀土穆大街小路,真的没能拍到一辆脏兮兮的摩的。

  喀土穆,总体上给我的印象,像一座转身离去没多久的中国内陆城市,或许保留着我们20年前的生活。

  穿梭在喀土穆街头的三轮摩的。题图来源:新华社 (作者为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摄)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周柏豫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2094961